本书收集了作者2016至2019年在中国、菲律宾和泰国的野外考察蕨类植物时的日记,记录了植物学家在野外考察中的苦与乐,对植物和植物学的执着与奉献,以及在野外考察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想。
媒体与专家推荐
正值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5次缔约方大会开幕之际,浏览张丽兵博士《植物学家的野外考察手记》书稿,为他野外考察的艰辛、发现植物新类群的喜悦、蕨类植物分类学的卓越成就所感动。保护生物多样性就需要这样全身心投入的分类学家。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是宝贵的财富,无论什么知识背景的读者都会从中受益。我特别希望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能够认真阅读这本书,为自己的事业规划增加参考的样板。
——马克平
中国科学院植物□□□教授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亚洲区域成员委员会□□
《生物多样性》杂志主编
从书中众多有趣的图片中,我可以看到一个植物学家在野外考察中的喜悦、危险、艰辛和奉献精神,就像我当年在野外考察中所经历的那样。我还看到了书中迷人的植物、它们的栖息地、当地人和他们的文化,这使得这本书更加有趣。
——彼得·雷文
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名誉主任
美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等多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植物学家张丽兵花了数年时间在中国西南部和东南亚的洞穴和石灰岩地层中采集蕨类植物。“很多物种在不知不觉中灭绝了,”张穿着牛仔裤和橡胶靴在森林中跋涉时告诉我,“这就是我们收集的原因。”
——Mike Ives,英国《卫报》,□014年
密苏里植物园副园长张丽兵被4只水蛭咬了,水蛭吸饱了血都快爆炸了,他的脚和脚踝又肿又痒……他探索了数百个洞穴,总共发现了□69个物种、5个新属和□个新科。但是“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他说,“我们在野外呆了1个月,发现了□0个新物种。作为一名分类学家,我感到责任重大。”不仅是大气□暖,企业也开始在东南亚的小洞穴中突击寻找石灰岩,游客、药用植物猎人、丧葬用地也在危害中国的洞穴。“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Jeannette Cooperman,美国《圣路易斯杂志》,□019年报道
读者评价
非常好的书,很有用。让我不但可以了解各地的风情和植物,还启发了我以后写科普书的一些想法。张博士是真正科学家!(广州 廖先生)
我觉得非常适合让中小学生阅读,这对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加强素质教育,都有莫大好处。(乌鲁木齐 刘先生)
分类学家的真实采样经历,一起分享科学的乐趣。(武汉 邱先生)
身临其境,读起来爱不释手!(威海 张先生)
太喜欢了,可以从书里找好多好案例分享给我的学生。(赣州 宋女士)
真的不错,那么多图,反映出野外采样的快乐与艰辛。(成都 何先生)
看了之后好想跟作者一起出野外。(杨凌 张先生)
这种寓枯燥的植物分类于照片、于旅游、于美食的方式很有创意。(成都罗先生)
很不错的一本书,真实记录。喜欢里边的故事,里面的植物、美景、美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还有对人文的观察和关怀!(南京杨先生)
植物学家像是大自然的寻宝者,
挖掘自然中那些被“忽略”珍贵宝物;
植物学家像是大自然的记录者,
记录着自然的美,并以文字形式让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
植物学家像是大自然的摄影师,
将自然中一切珍稀、天然的美用相机记录和保存了下来。
还有
还有
□00多张图也无法述说穷尽的精彩故事
等你翻开阅读
张丽兵博士,四川石棉县人,世界著名植物学家,《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维也纳法规》和《墨尔本法规》的中文译者,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的教授。发现和发表蕨类植物新科□个、蕨类植物新属6个、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新种、新组合和新名称约300个;完成30个植物大类群的系统发育重建,是近十年来世界上活跃、高产的蕨类植物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