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研究和应用》介绍了:云、雾降水宏微观物理结构的分析,不同天气系统云系分布,云雾降水自然发展的实例,人工影响云雾降水的作业效果评估和数值模拟。
前言
第一部分 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研究
第1章 我国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1.1 地理位置
1.2 气候特点
第2章 云
2.1 云的形成
2.2 云的分类
2.3 积状云和层状云的形成
2.4 云量
第3章 云的宏微观物理结构
3.1 各属云的云底高度
3.2 积状云的云顶高度
3.3 积状云的云顶温度
3.4 积状云的含水量
3.5 积状云中的垂直气流
3.6 积雨云(雷雨云)雷达回波特征
3.7 积状云的微物理结构
3.8 层状云宏微观物理结构
3.9 机载PMS粒子测量系统探测云微物理结构
第4章 降水微物理
4.1 雨滴谱
4.2 冻滴(冰粒)
4.3 霰
4.4 冰雪晶
4.5 冰雹微物理结构
4.6 西藏高原冰雹微物理结构
第5章 自然发展的积状云、层状云探测
5.1 一次积雨云发生的过程
5.2 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
5.3 北京一次春季层状云降水的微物理探测
5.4 河南省层状云系结构及其降水特征
第6章 冰雹云降雹过程的探测
6.1 北京1964年6月24 降雹过程
6.2 北京一次冷涡天气降雹的雷达观测
6.3 冰雹云降雹和多心冰雹结构的观测
6.4 北京1998年6月18 冰雹云降雹的观测
6.5 雷达探测超级单体冰雹云降雹
6.6 2000年5月17日北京一次冰雹云降雹过程
6.7 一次飑线天气过程降雹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
6.8 辽宁省绥中县一次降雹过程的分析
第7章 雷达探测冰雹云回波参量
7.1 冰雹云回波参量
7.2 冰雹云回波形态
7.3 华北地区冰雹云PPI回波特征
第8章 冰雹云分类与识别
8.1 冰雹云分类
8.2 冰雹云识别
第9章 强对流云中垂直气流、含水量和降雹典型模式
9.1 雷雨云中垂直气流
9.2 冰雹云中含水量
9.3 单体冰雹云中冰雹生成、增长和融化的典型模式
9.4 两个对流云单体回波合并发展成冰雹云降雹模式
9.5 众多粒子回波输送发展成冰雹云降雹模式
第10章 人工影响降水(雨、雪、冰雹)基本原理
10.1 人工影响暖云降水
10.2 人工影响冷性积云降水
10.3 人工影响层状冷云降水
10.4 人工影响冰雹云
第11章 人工影晌降水催化物质的性能
11.1 盐粉(NaCl)的特性
11.2 干冰(CO:)的性能和生成冰晶的数量
11.3 碘化银(AgI)的性能和成冰核率
11.4 液氮(LN)的性能和成冰核的测定
第12章 人工影响对流云试验
12.1 人工降水试验天气条件选择
12.2 人工降水试验选云问题
12.3 应用吸湿性物质影响对流云试验
第13章 人工影响层状云降水
13.1 应用飞机播撒干冰人工影响层状冷云降雪
13.2 应用飞机播撒碘化银人工影响层状云降雨
13.3 应用飞机播撒液氮人工影响层状云降水
13.4 应用液氮人工影响层积云和雨层云降水
13.5 人工影响雨层云降雨
第14章 地基人工增雨
14.1 BR一1焰剂型AgI发生器
14.2 地基碘化银发生器
14.3 地基人工增雨试验
14.4 碘化银扩散浓度的测量
14.5 人工增雨火箭与增雨作业
第15章 人工增雨效果的评估
15.1 不同方法评估人工增雨效果
15.2 密云水库区人工增雨效果
第16章 人工增雨数值模拟
16.1 液氮催化层状云增雨的数值模拟试验
16.2 华北春季一次降水过程的物理分析和人工降水数值模拟试验
第17章 消云、消雨试验
17.1 人工消云试验
17.2 人工消雨试验
17.3 人工减少降雨试验
第18章 人工影响冰雹云
18.1 人工防雹作业效果
18.2 1992年6月30日一7月1日辽宁人工防雹作业效果
18.3 1992年7月13日辽宁人工防雹作业
18.4 1993年6月18日辽宁人工防雹作业效果
18.5 对辽宁超级单体冰雹云作业的效果分析
18.6 1999年9月8日辽宁人工防雹作业
18.7 北京人工影响冰雹云效果
18.8 人工影响冰雹云与自然冰雹云降雹的对比
18.9 人工影响冰雹云效果的统计检验
18.1 0冰雹云数值模拟及催化试验
18.1 1 冰雹云及其催化的三维数值模拟
第19章 雾
19.1 北京地区的雾
19.2 成都地区的雾
19.3 长江的雾和上海黄浦江的雾
19.4 西双版纳地区的雾
19.5 乌鲁木齐的阴雾
19.6 沿海的雾
第20章 云雾环境实验室
20.1 中型云雾实验室
20.2 2 m3等温云雾实验室
第21章 人工影响云雾的催化物质性能
21.1 人工影响过冷雾的催化物质
21.2 人工影响暖雾的催化物质
第22章 人工消雾
22.1 人工消过冷雾
22.2 人工消暖雾
第23章 辐射雾的辐射特征和人工消雾数值模拟
23.1 辐射雾的辐射特征
23.2 盐粉人工消暖雾的数值试验
23.3 热力影响雾滴蒸发的数值模拟
第24章 雾的监测与预报
24.1 目测能见度
24.2 仪器测量能见度
24.3 WT一1型测雾器
24.4 雾的预报
第二部分 人工影响天气的应用
第25章 人工消减雨
25.1 前期研究工作
25.2 奥运会开幕式保障情况
25.3 国庆60周年北京天气实况与人工消减雨作业分析
25.4 俄罗斯人工消雨
25.5 前苏联人工消减雨。
第26章 人工增雨
26.1 北京地区人工增雨作业效果
26.2 雨滴谱的演变与火箭增雨效果
26.3 北京地区5—10月空中水汽含量和人工增雨潜力
26.4 1989—1999年古田人工增雨效果
26.5 2004年古田水库“蓄水型”人工增雨效果评估
26.6 湖南省四大水库夏季人工增雨与效益评估
26.7 大亚湾核电站水库人工增雨
第27章 “87.5 ”森林火灾人工增雨
27.1 背景条件及设计
27.2 四次作业实例
27.3 天气时机选择
27.4 效果分析
27.5 小结
第28章 人工防雹
28.1 鞍山人工防雹效果评估
28.2 呼和浩特地区降雹特征和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盟多年防雹作业效果
28.3 1986—1995年平凉市防雹减灾的评估
第29章 机场人工消雾
29.1 国庆三十五周年机场人工消雾
29.2 应用液氮地面发生器消过冷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