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史学史和史学理论委员会前主席)
我以极大的兴趣读了收入这本文集的沈汉教授的论文的英文摘要,但是要对他关于英国历史发展,特别是农业领域发展的论文做出评述, 我感到踌躇,因为我对关于这个题目大量的论辩的著述只有有限的知识。但是,指导他对英国经济和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做出分析的理论假定,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过程和经济作用的概念出发,但是随后把它们置于细致的考察和修正之中。诚然,存在着一种朝着近代社会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极为复杂。强调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是沈汉进行历史洞察的核心。沈汉告诫我们,无法把封建主义视为清晰界定的类型,资本主义也同样如此。二者本质上都是等级制的。封建社会的等级制使得经济身份在构成社会结构时只具有较小的意义,他写道:“在封建等级制社会中,社会集团并不是按照经济来划分的。”他指出,相反,“在近代社会的社会分层中,经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并不是起着排斥其他一切的作用。其他的事实如文化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封建中世纪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的重叠。资本主义从中起源的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是多维度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同样也是多维度的。中世纪的经济不完全是封建经济,同样,19 世纪英国经济也不完全是资本主义经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甚至被马克思当作一种类型,当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比许多晚期马克思主义者更了解,还存在着不符合这种类型的其他方面。这样,在工业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概念就不能不只是相对的了。这样,就假定在19 世纪资本主义的英国,在农村从家庭农场主到资本主义农场主之间存在一个谱系;在工业部门,从小作坊主到大工业家之间也存在一个谱系。这样,在历史发展阶段或社会诸阶级之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如沈汉所说,总是“存在着一个复杂的过渡带”。他的社会和历史的概念接近于E. P. 汤普森对英国社会的探讨,后者不是把大工人阶级主要看作经济力量所形成的,尽管这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在进入近代工业社会时,深深地植根于过去的意识参与了构造这个世界,而不完全由这个世界来构造。此外,和汤普森一样,沈汉在描绘世界发展时,并不像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公式化表述,而是在写一部特性化的英国史,而且甚至把这部历史看作是极为复杂的和多维度的。他这样强调,他所说的历史主体“处于特别的时间和地点环境的影响下”。这样,我们必须谨慎地用形态学的手段探讨历史。因此,他在论及历史形态的单个形式时,认为它是以“个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沈汉这样就把必要的对社会和经济史的类型学描述与对历史复杂性的了解结合起来,同时注意到了类型学的局限性。我感到遗憾的是,我无法阅读由中文撰写的这些论文。它们也应当为英语读者公众所知。它们提供了如何探讨历史的重要思想。
2012 年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
序 二
陈崇武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商务印书馆决定出版沈汉教授的多卷本史学文集,我认为这不仅对他本人,而且对世界史学界也是一件好事,值得庆贺。
读了沈汉教授的著作,有几点特别值得一谈。
首先,著作等身,成果斐然。
三十余年来,沈汉教授已写出的著作有十七部。其中包括《资本主义史》《世界史的结构和形式》《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从中古到20 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研究——形态学的考察》《英国土地制度史》《英国宪章运动史》《非资本主义、半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农业—资本主义时代农业经济组织的系谱》《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兴起》《中西近代思想形成的比较研究——结构发生学的考察》等。此外,他还有译著五部,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宗教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共有的习惯》《近代国家的形成—社会学导论》等。著译作已有好几百万字。
我是搞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过来人,深知在世界史领域能写出一部有学术价值的专著谈何容易。有的学者一辈子能写一两本就算不错了。而像沈汉教授这样著作等身的确实不多,使我十分感叹。
沈汉教授的著作每本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例如为写《英国土地制度史》一书,他曾多次到英国访问研究,尤其在雷丁大学乡村史中心和东盎格利亚大学历史学院做了半年研究,是在搜集和参考了18世纪英国各郡农业调查报告、英国农业渔业部出版的《1866 至1966年大不列颠一个世纪的农业统计》等原始资料和数百种研究专著论文的基础上写成。比如写《资本主义史》及《非资本主义、半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农业—资本主义时代农业经济组织的系谱》,都引用了数百种外文资料。他的著作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
其次,善于吸收,锐意进取。
与某些见洋不食、故步自封、孤陋寡闻的史学家不一样,沈汉教授善于引进并吸收外国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方法,融会贯通,成为自己学术研究的新鲜血液。如他对E. P. 汤普逊、布罗代尔、勒高夫、拉布鲁斯、波朗查斯、密里本德等情有独钟。对国外诸多流派,如形态学、结构学、计量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加以有舍取的吸收,使其为己所用。他在吸收外来各学派及代表人物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时,绝不囫囵吞枣、全盘照搬,而是经过自己消化,去伪存真,扬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他对某些权威学者的学术观点并非亦步亦趋,而是大胆挑战和质疑。如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和托马斯“17 世纪英国已经确立了土地绝对产权制度”的观点、勒高夫关于中世纪知识分子的分类方法、马克斯?? 韦伯对资本主义的定性,甚至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资本主义起源于农业的论点等都提出了质疑。这是一种很值得赞扬的研究精神和态度。正因为如此,他所写的著作给人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印象。
第三,把理论、史料、现实三者融为一体。
在我看来,史学研究中只有把理论、史料、现实三者密切结合,才能写出较好的著作,攀登史学研究的制高点。史学研究如果没有史料就等于是无米之炊;但如果没有理论也等于一个人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如果没有现实感,史学研究也会失去价值和活力。从沈汉教授的著作来看,他能把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犹如一位有经验的交响乐团的指挥,驾驭自如,游刃有余。例如在《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兴起》一书中,他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能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必须包含的理论范畴做出阐述,这为未来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有理论启示,从而把史学研究推向一个有活力的更高阶段。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从沈汉教授著述的内容和学术历程来看,他所走的是一条甘愿坐冷板凳、孜孜于埋头做学问的学术道路。沈汉教授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多有分量的作品,固然是他的天赋使然,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勤奋所致。
商务印书馆决定给沈汉教授出版文集,这不仅是对他本人的史学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世界史学界同仁的莫大鼓舞和鞭策!
2018 年2 月25 日
致 谢
回首一顾,治史已四十载。教学之余,游走于英、法、德、奥、意、比、美诸国, 结交友人,搜集历史资料,借火铸剑。时至今日,涉猎之英国宪章运动、英国议会政治史、西方国家制度史、西方社会结构史、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研究、英国土地制度史、20世纪60 年代西方学生运动史、资本主义史、英国近代知识分子形成、资本主义时代农业经济组织研究、中西近代思想形成比较研究诸题均已完成,此外有译著几种出版,可聊以自慰。
新世纪某一年我在意大利都灵逗留时, 东比埃蒙特大学埃多阿多??托塔鲁鲁教授(Professor Edoardo Tortaloro)某一日突然问起我为何不著一自传?友人之语醍醐灌顶,自己方才醒悟,埋头笔耕,不觉岁月已经流逝,已到了对自己以往的文字和思想做一整理的时候。遂有了汇编出版著述之替代计划。
《沈汉集》出版得到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小文先生的鼎力支持。著名国际史学理论家、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史学史和史学理论委员会前主席格奥尔格??伊格尔斯教授(Professor Georg Iggers)为我忘年之交,知我甚深,在90 岁高龄时允诺为我的著作集作序,我遂将各书提要寄去,不想他突染沉疴,骤然仙逝。现在只好将格奥尔格之前为我的自选论文集《世界史的结构和形式》题序转印于此,作一替代。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世界史著名学者陈崇武教授在86 岁耄耋之年欣然应邀为《沈汉集》作序。《沈汉集》的出版得到教育部创建“双一流”大学基金和南京大学人文基金的资助。
《沈汉集》出版,实为一介书生之幸事。上下求索间得到众多基金会资助和友人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沈 汉
2021 年7 月
第 一 章 中世纪土地占有制和耕作制度
第 二 章 土地保有权和各种身份的土地持有者
第 三 章 庄园制
第 四 章 租地农场的出现
第 五 章 新兴地主地产的兴起
第 六 章 近代初期的土地关系
第 七 章 早期圈地运动
第 八 章 近代初期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第 九 章 近代农村经济组织
第 十 章 近代土地保有权和各种身份的土地持有者
第十一章 后期圈地运动和土地共有权的衰落
第十二章 近代地产经营方式(I):地主的工矿业活动
第十三章 近代地产经营方式(II):农业经营的二元结构
第十四章 近代土地法的几个问题
第十五章 土地经营的规模:小租佃农场和小土地所有者的衰落
第十六章 中世纪以后英国土地经济发展的道路及若干理论思考
参考文献
作者著译作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