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是“共和国民族之魂”丛书的第六本,书中收录共和国历目前的少数民族艺术家中的杰出人物。《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文字与人物和历史文物图像配合,全面展示少数民族艺术家对共和国文化建设方面的突出成就,通过阅读使读者对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家的概况和具体事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感知,同时提高中华民族的自豪感,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教育,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提升中华民族自豪感,向世界介绍中华民族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工程。
说起我国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往往是用来概括他们特点的最为常用的词汇,这足以说明我国少数民族艺术的高度发达。共和国的艺术园地,正是有了各少数民族艺术的装点,才显得多姿多彩。在民族民间艺术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艺术家,为我国的艺术事业作出了不可多得的贡献,我国各民族艺术家共同创造的中华艺术,已经成为世界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
说起我国少数民族的杰出人物,在各个职业类别当中,恐怕要数艺术家最为人所熟知了。然而,“艺术”并非远比“文化”更容易界定的概念,因此,“艺术家”是不能够简单认识的。
按照现代学科的分类——诸如教育系统的分类,归入艺术的,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其中各个大类之中,又有许多小类,比如美术中的绘匦、雕塑、工艺美术等,音乐又包括声乐、器乐、作曲、指挥等;小类之中,又有进一步的分类,比如绘画中的油画、国画、版画等。这里,我们无须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只是要说:很显然,从事这些艺术门类的卓然成家者,都应该属于艺术家的行列。
实际上,在国土辽阔、民族众多的我国,情况远比学术上的学科分类更为复杂。比如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进入学院课堂的是艺术,流行山野的那些是不是?搬上舞台(或者其他传播平台)的是艺术,那么与生活共生的那些是不是?大众普及的是艺术,那么相对小众(但并非阳春白雪)的那些是不是?全国性的是艺术,那么地方性的那些是不是?这些问题,乍一看,似乎并不难回答,但如果加上一个“家”字,从而确定从事诸如此类活动的人是不是“艺术家”,恐怕就众说纷纭了。
这里反映出的是一个如何全面认识“艺术”——也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财富的问题。现实中,我们往往对某些事物给予格外的关注,而对另外一些却很少青眼相加——锦上一再添花,雪中难得送炭。这就造成了那些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共生的、山野的、地方性的原生艺术、乡土艺术,未能得到足够重视、研究、传承、发展。而我国少数民族的艺术,可以说,绝大多数是属于这一类的。当近些年通过大众传媒听到少数民族天籁般的原生态民歌,而且专家学者们也为其中的艺术技巧惊叹的时候,我们无疑应该体会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她们(艺术)和他们(艺术家)是多么的轻忽。好在近些年来,随着世界性的文化多样性的追求,这种情况已经得到极大改善;相应地,我们这里对艺术家的认识,也很自然地有了一个更为宽泛也更为切实的视角。
其实,就学术文化的不同领域来说,艺术是少数民族最能够出“家”的领域。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原因,旧时大多数少数民族教育不算发达,因此在学术,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成名成家,并不容易。而艺术领域就大为不同了:歌舞等艺术,原本就是少数民族,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生活中的一部分,其普及和深入,自然成为培育少数民族艺术家的丰沃土壤。
前言
于非闇——莳花养鸟工笔描
侯喜瑞——让梨园“侯派”大放异彩
溥雪斋——皇室贵胄的艺术人生
扎西顿珠——勇于改革的藏戏大师
马连良——“马派”大师的传奇人生
程砚秋——“砚田勤耕为秋收”
胡絮青——巾帼艺术家
金焰——老牌“影帝”的非凡人生
李万春——“活武松”与“活猴王”
曾杏绯——国色天香写牡丹
马三立——“相声就是马三立”
郑律成——解放军军歌的作曲者
雷振邦——他和他那些令人难忘的电影歌曲
李志曙——新中国第一位国际美声唱法获奖者
王苹——巾帼导演第一人
侯宝林——享誉世界的”东方平民喜神
李德伦——“他把一生托付给了音乐”
郎筠玉——羊城“仔姐”的粤剧人生
通福——《敖包相会》的作曲者
言慧珠——独一无二的”京剧皇后
傅雪漪——给戏曲和古典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
哈扎布——带青草味道的长调“歌王”
康巴尔汗——“新疆第一舞人”
贾作光——为人民而舞的“东方舞神”
黄永玉——“画坛鬼才”“文学第”
岑范——“拍了大电影的小导演”
李默然——永生的“邓大人”、中国的“李尔王”
英若诚——老一辈演员中的”国际明星
胡松华——“马背上的歌唱家”
詹建俊——“画了一辈子,还像画第一张一样”
贺耶尔·春英——多才多艺的锡伯族舞蹈家
斯琴塔日哈——”痛并快乐着“的舞蹈之路
妥木斯——特立独行的“草原派”画家
乌斯满江——热瓦甫奏响《天山的春天》
方初善——“金嗓子皇后”的艺术人生
马泰——用马氏唱腔演绎评剧经典
阿旺——苗家金嗓子唱“飞歌”
才旦卓玛——雪域高原上的“金嗓子”
金凤浩——用音乐之梭编织美丽生活
赵履珠——唱响《五朵金花》的歌唱家
阿旺克村——一生与舞蹈结缘的“大忙人”
何纪光——“在云端上唱歌的人”
克里木——天山脚下不老的“阿凡提”
莎莉,鲍尔布希——帕米尔高原的声乐之花
阿拉腾奥勒——草原音乐“金色的圣山”
鄂圭俊——从“建构自我”到“超越自我”
热比娅·穆罕默德——光彩夺目的“天山雪莲
杨丽坤——永远的“金花”,永远的“阿诗玛”
刀美兰——竹楼里飞出的“金孔雀”
尼玛泽仁——“开一代新派的画家”
盘继红——“盛开在南疆的红棉花”
齐,宝力高——与马头琴灵魂对话的艺术大师
童自荣——银幕后的配音王子
德德玛——德艺双馨的“草原夜莺”
吉古夫铁——凉山彝族第一代作曲家
曹新华——“大山给我好歌喉”
夏米力·夏克尔——“为兵歌唱”的军旅艺术家
杨丽萍——独一无二的孔精灵
银杏姬斯——“裕固族姑娘就是我”
曲比阿乌——“月亮的女儿”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