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欧洲文学的发展轨迹为基本思路,结合歌德的哲学思想和其文学主张,以德国“古典文学”创作理念与审美为基本线索,对歌德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抒情诗行了较为细致的研读与分析。在继承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注意将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文本相结合,努力走出一条既注重作者个人生活经历,也看重理论及思想体系的研究之路。
李惠敏,女,1973年10月出生,河南省许昌市,半业干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研究。主持和参与、省部级6项,主持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厅级项目10多项,文十余篇。
刘国利,男,1963年7月出生,河南省焦作市人,毕业于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河南理工大学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理论。主持并完成河南省哲社项目一项、河南省教育厅项目和省社科联项目多项,文(著)二十余篇(部)。
赵昉,女,1963年2月出生,河南省修武县人,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河南理工大学任教授。研
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主持并完成河南省教研科研项目两项,文二十余篇。
pan>.现代诗歌理论视阔下歇德抒情诗中的精神追求与自我展现
——以抒情短诗《五月之歌》《欢会与别离》为例
2.歌德英雄主义情结解析
——以抒情短诗《拿破仑》为例
3.歌德抒情短诗《喜悦》中的“泛神论”
4.歌德的爱情崇拜与理性婚姻观
——以爱情诗《喊叫》《美丽的夜》《我很快又要见到里克辛》《欢会与别离》
《得救》为例
5.爱情诗《给白琳德》中歌德的真性情
6.《无休止的爱》:歌德流浪灵魂的寄托与归宿
7.歌德的忏悔
——以《清晨的悲叹》《探望》《发现》《整年的春天》为例
8.歌德抒情诗《野蓄薇》中的民歌元素
9.歌德《纺车旁的格雷欣》中的精神追求与道德设定
pan>0.歌德信仰的矛盾与纠结
——以《普罗米修斯》和《伽倪墨得斯》为例
1pan>.爱情生活的悲歌
——兼议歌德《玛丽恩巴德悲歌》的恩想和艺术价值
12.歌德抒情诗《新的爱,新的生活》中的俗世情感与精神之恋
13.歌德抒情诗《湖上》的自然景观与主观情感
14.爱情诗《猎人的晚歌》中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表达压
15.歌德抒情诗《航海》中的理性之先
pan>6.歌德的爱情“逃跑”辩
17.诗歌《对月》中的激情表白与理性控制
18.《冬游哈尔荧山》中的思想内涵与艺术审美
pan>9.关于死亡的思考:诗歌《浪游者的夜歌》赏析
20.歌德《我的女神》中的“理性爱情”
2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歌德笔下的“神人”和“人神”述描
——以《爱尔芬之歌》和《几滴神酒》为例
22.狐独的吟诵,坚定的寻求
——以《威廉,迈斯特的学》之《琴师》为例
参考文献
现代诗歌理论视阔下歌德抒情诗中的精神追求与自我展现
——以抒情短诗《五月之歌》《欢会与别离》为例
歌德1749年出生于法兰克福,1832年病逝于魏玛公国。从1767年创作《喜悦》起,歌德叱咤德国文坛长达60余载。除去大部头作品和文论等,目前存世的歌德抒情短诗就有2500余首。但是,长期以来,中国读者对歌德及其作品的理解却存在有不小的偏差。反映在对歌德及其作品的整体把控上,中国学界过多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歌德的戏剧作品《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威廉·麦斯特》和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上,对于歌德的其他作品如抒情短诗,则缺乏足够的关注。
歌德的诗歌作品不仅是歌德思想智慧的结晶,而且富含作者个人生活的丰富经历。精神追求和丰富人生实践的有机融合与汇集,构成了歌德诗作的显著特征,使得歌德诗歌作品具有极强的时间顺序,传统的诗歌场景叙述模式被淡化处理,富含哲理和高深审美的高雅之音得以在更加广泛的人群中传诵。时间元素的鼓凸和场景元素的隐身构成了歌德诗歌作品的一般特征,在长篇叙事诗中是这样,在抒情短诗中也是这样。需要指出的是,歌德叙事诗和抒情诗并非泾渭分明,由于具象生活经历和抽象思维的同时介入和存在,歌德叙事诗和抒情诗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壁垒。以歌德的爱情诗、哲理诗(抒情短诗)和叙事诗(长篇和短篇)为例,叙事和抒情均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叙事诗《魔王》《赫尔曼和多罗泰》《莱涅克狐》,爱情诗《二裂叶银杏》,哲理诗《个体与全体》等通过强调时间顺序的描写,实现了对德国古典文学优秀传统的继承和突破。尤其是叙事诗《赫尔曼和多罗泰》,通过这样的手段,更是以古希腊史诗的质朴风格歌唱了一曲现代爱情故事。《赫尔曼和多罗泰》注重展现人物淳朴善良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把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叙述得细腻、生动、感人,是歌德少有的自认为满意的作品。
歌德及其作品自洋务运动时期开始传入中国。长期以来,经过中国数代歌德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歌德2500余首抒情诗均已被译成中文,对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学人群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中国学界对歌德抒情诗的研究力度依然不够,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歌德抒情诗中的思想元素和审美元素依然陌生。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狭窄而单一的社会批评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在此中难辞其咎。社会批评理论强调文学的道德与能,淡化处理文学的审美价值,使得诗歌鉴赏与评析严重偏离文学的根本,极易造成人们对文学根本属性的误读。
众所周知,歌德的主要文学成就集中在其对德国古典文学的继承与突破上,仅将注意力集中于戏剧作品《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威廉·麦斯特》和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上不能概括结歌德及其作品的主要特征。从《歌德谈艺录》等回忆文章中我们知道,歌德本人对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上述作品固然偏爱有加,但是,对于自己创作的海量抒情短诗,歌德本人也同样视为自己辛勤创作活动的结晶。通过创作抒情短诗,歌德记录了自己高深思想动态的变化过程和个人真实生活的点滴,是人们全面解读歌德作品乃至德国文学的宝贵资料。
歌德感情丰富,一生经历了丰富多彩的爱情和友情生活。歌德的爱情经历在歌德的抒情诗中大都留下了显著的痕迹,以《罗马哀歌》为例,这首诗歌歌颂性爱,以揭示真实人性为目的,不仅突破了德国古典文学要求节制和规矩的限制,而且带有显著的自传性质。德国古典文学追求理性,不提倡感性的释放与表达。歌德抒情诗虽然以阐释哲理著称,但在枯燥的阐释中却被作者了诸多感性元素,歌德抒情诗的特点也因此而充满生活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