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电影、戏剧、文学、哲学等领域的名家名著中,选编了可以为剧本创作带来启发的重要言论,按照选材、情节、人物、对白等不同主题进行分类,同时兼顾镜头语言、声音、电影心理学、电影社会学等层面,让创作者可以从不同维度思考剧作的核心理念。
书中所收录的言论来自古今中外八十余位理论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如李渔、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左拉,以及巴赞、爱森斯坦、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夏衍,等等。同时,作者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影片进行解读、分析、阐释,以便让读者获得具有实践意义的借鉴。
不少热爱编剧艺术的朋友常常会问:哪里能得到一本囊括了众多的国内外电影大师们谈论剧作问题的书?在他们看来,仅仅孤立地去读某本剧作法多少有点管中窥豹、盲人摸象的感觉,令人心里不踏实。他们希望能有机会全面地了解众多的富有经验的大师们在某个重要的剧作环节上,各自有何种相似甚至不同的观点。显然,这样的观念比较,有利于一个学习
编剧的人进行自主判断,以此来印证、总结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剧作观来。
也有很多从事电影批评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电影学者和准学者们问到过同样的问题。他们更加需要从全方位的角度把握电影剧作理论作为一个艺术学科的历史和现实的纵横状态。拥有了这样一本书,他们便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把握电影剧作学的全貌,拥有了一份寻找这些剧作家和剧作理论家的精辟思想的指南和一份寻找他们著作的索引。而且,这本书对于他们进行论文或者影评写作也会是十分有力的理论支撑。对于正在学习电影艺术创作和理论的研究生们来说,有了这本书作为工具,其好处自是不言而喻。
满足上述朋友们的需要正是本书的追求。
在从事电影编剧教学生涯中,我常常会碰到刚入学的新生希望我能为他们开列出一个电影剧作理论的书目。然而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犹豫,因为我知道,剧作理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能狭隘地将它理解为“教人写剧本的”那种“编剧手册”。“编剧法”不过是电影剧作学的内容之一。电影剧作学更核心的内容是“人学”,它深刻地涉及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电影美学、电影叙事学诸多领域。而且,电影剧作学是一个漫长的文化成果,如果我们把电影剧作学从诞生到今天的建设过程比作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那么每本书便是这条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如果你孤立地来阅读它们,而没有一种承上启下的阅读机会和对这些大师们的观念的横向比较,对这门学问的认识便难免以偏概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我很希
望能用这本书来满足电影剧作教学的需要。
本书共纳入了350多则语录,这些语录是从80位戏剧和电影大师们的100多部著作中精挑细选后集结成的。我们选择那些语录的原则:
(1)选择对象:纳入我们选择视野的一定是电影艺术领域中的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包括各个国家泰斗级的戏剧剧作理论家、电影剧作家、电影导演、电影剧作教育家和电影剧作理论家。
(2)突出电影艺术本性:尽管在叙事规律方面,作为叙事艺术家族成员之一的电影与其他姊妹艺术(如小说、戏剧)有着很多的共性。然而,电影艺术本性毕竟为电影的创作规律带来了其他姊妹艺术所不具有的独特规律。着力突出电影艺术本性对电影剧作创作规律带来的那些特点和规定性规律是本书的鲜明特点。
(3)剧作理论的渊源: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戏剧的诞生,人类便开始构筑起剧作理论的大厦,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黑格尔、狄德罗、莱辛、博马舍、关汉卿、李渔……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提炼和揭示出了戏剧剧作艺术的规律,发表了对戏剧创作有着深刻影响的观念和见地。电影艺术诞生仅有一百多年,在创建自己的剧作理论体系方面必然地会站在戏剧剧作理论的肩膀上。事实证明,迄今为止被东西方电影剧作理论视为结构规律的核心概念的“三幕剧”(即将一部戏分作“头”“身”“尾”三个部分)和“冲突律”(用贯穿冲突来为戏剧情节进行布局的规律)就都是上千年前的戏剧剧作理论家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看过这本书你便会明白电影剧作理论是如何从戏剧剧作理论中脱胎而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将电影剧作理论与它的母体——戏剧剧作理论——割裂开来的做法是幼稚的和有害的,因为这样的做法使我们无法明白迄今为止电影剧作法所总结出来的那些规律的来世今生,也无法认识电影剧作理论是如何在戏剧剧作理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建树起符合电影艺术本性的剧作理论体系的。
(4)多视角的选择:读者们很快会发现,在电影剧作的任何问题上,即便是大师们,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观念。这本书并没有根据编著者自己认可的观念来进行选择,相反,是把不同的观念对比着展现给读者,以便大家能从这样的对比和分析中获得自己独立的见解。而这正是这本书的又一特色。
(5)突出剧作理论的实践性:电影剧作理论本身是与电影创作活动紧密相连的,它们是从生龙活虎的创作活动中产生的,因此我们在选择这些语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与创作环节的紧密结合。例如本书的体例中的第十七章八十小节便是根据电影剧本创作的重要环节和剧作元素来进行安排。我们首先期盼着它能有更强烈的电影创作活动的指导性意义,有助于创作者们创作水平的提升。
(6)突出内容的生动性:本书纳入了很多终生从事电影创作的大师们的经验之谈,他们的话语尽管不像某些理论家那样精准深刻,却往往更亲切生动。正是这些凝结着他们独特创作体验的话语,具有更加实用的创作指导性意义。
除了集合了众多的大师语录之外,本书还加入了编著者对这些语录的分析和阐释,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为读者朋友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那些大师语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这些段落结合着电影名家语录,对具体的创作现象和电影作品进行了分析,以便使这些语录更加具有它们的实践意义,更有助于大家的理解。
在进入WTO以后,中国电影曾经经历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如今中国电影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影市场已经越来越有经验和自信心。在这个市场和生产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中国电影面对“三网合一”带来的新挑战和新契机想要创造新的辉煌,就必须对新的创作规律进行理论总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指导电影创作的电影理论(尤其是电影剧作理论)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电影的创作实践。也许,这本小书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大家对电影艺术理论(尤其是创作应用理论)建设的足够重视。如果能在这座即将建设起来的理论大厦中起到一块小砖的作用,编著者已经是格外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