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001 
关键词012 
一、中华012 
二、文化016 
三、文化结构019 
四、生态025 
五、文化生态学030 
六、生态综述032 
章究天人之际035 
节探人地,究天人035 
一、蔚蓝色的地球036 
二、太阳系内高级生命体的家园038 
三、天人合一·天人相分040 
第二节人生天地间045 
一、东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同与异046 
二、弱人类中心主义·绿色文明049 
三、地理、经济、社会共构文化生态051 
第二章地理环境054 
节文化生成的自然基础054 
一、地理环境界说054 
二、地理唯物论辨析055 
三、地理环境决定论何处失足061 
四、重视地望考察063 
五、生产劳动是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生成的中介065 
六、文化:地理环境提供可能,人类活动使之转变为现实067 
第二节中国地理(一):疆域广大070 
一、文化发展的辽阔基地070 
二、气候、地形、地貌、流域繁富075 
三、地理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076 
四、儒学普被并非中国文化地理的完整概括080 
五、都城屡迁:依凭纵深腹地081 
六、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离与合083 
七、大运河开凿:以南济北089 
第三节中国地理(二):负陆面海092 
一、陆向为主,海向为辅092 
二、东亚与西欧陆海条件的差异095 
三、中西海洋文化比较098 
四、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的成就与局限104 
五、城址的内陆性108 
第四节东亚地理与文化传播109 
一、文化传播功能109 
二、中国的地理独立性与文化自生性115 
三、突破封闭(一):海禁及其近代开通128 
四、突破封闭(二):西北内陆障壁及其凿空131 
第三章经济土壤138 
节农耕与游牧138 
一、胡焕庸线139 
二、东亚农耕区141 
三、中亚游牧区150 
四、农耕与游牧对垒153 
五、长城:农耕区的防御屏障158 
六、农耕游牧互补与融汇165 
第二节农耕区经济形态167 
一、殷商西周:土地国有及公社所有、集体劳作的领主 
经济168 
二、东周秦汉以降:土地私有、个体劳作的地主经济172 
三、编户齐民·豪族地主与庶族地主184 
四、城乡经济同一性,工商业官营民营之辩190 
五、生活资料生产与人口再生产比例周期性失调194 
六、前近代农业发展水平200 
七、前近代手工业发展水平204 
第三节农业文明的生态理念215 
一、经验理性215 
二、循环论217 
三、恒久意识·变易观220 
四、中庸之道·天然节奏221 
五、尚农重本224 
六、安土乐天·耕读传家228 
七、和平主义与世界主义232 
第四节农耕文明优势终结及循环经济遗产235 
一、小农业裹足不前,商品经济发展迂缓235 
二、十六世纪以降文明创发源地西移238 
三、近人对东亚农耕文明的评述240 
四、弘扬农耕生态智慧:顺应自然、节能生产、循环经济244 
第四章社会制度246 
节宗法封建的周制246 
一、宗法:氏族血缘纽带遗存248 
二、封建:宗法原则下的天子贵族分权制255 
三、周制确立中国传统社会初基259 
四、家国同构267 
五、宗法范式下的社会心理270 
六、宗法伦常的双重功能277 
第二节君主集权的秦制280 
一、中国西欧前近代政体比较281 
二、秦制:君主集权、重本抑末、文化一统283 
三、宦官干政与外戚专权287 
四、君权与相权博弈290 
五、监控臣民:御史制·厂卫制·户籍地籍合一制294 
六、秦汉以下政制主体非封建299 
〔附〕与谷川道雄议封建301 
七、清末民初新封建论:地方自治、联省自治307 
第三节周秦二制:博弈间共存310 
一、从中外比较透视中国政制生态大势311 
二、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315 
三、后世对周制的承袭319 
四、王权郡县制对封建制的更革324 
五、封建郡县优劣激辩·何以秦统一中国331 
六、综汇周秦二制的皇权政治:霸王道杂之·内圣外王338 
七、近代转型视野下的周制与秦制(一):二制与宪政的距离349 
八、近代转型视野下的周制与秦制(二):二制与民主的关系351 
第五章文化生态的历史回顾与现实观照361 
节生态学观照下的文化史分期362 
一、前文明:智人到大禹传子362 
二、文明奠基:夏商二代363 
三、殷周变革:巫觋文化转向人文文化364 
四、秦汉:君权大一统365 
五、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胡汉、中印文化融汇367 
六、唐宋变革368 
七、元明坎陷369 
八、明末迄今:中西文化交会·近代转型371 
九、当代:三大变革交叉互叠372 
第二节世纪之交的文化生态373 
一、异彩纷呈的20世纪374 
二、俱分进化:善恶并举、苦乐同行376 
三、盛世危言378 
四、传统生态智慧的现代启示384 
结语文化生态前瞻394 
一、中国生态实况鸟瞰394 
二、中国世纪说提出395 
三、中国世纪说反论400 
四、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403 
五、逾越中等收入陷阱406 
六、超克人口资源失衡瓶颈410 
七、阿拉善的启示412 
八、旧邦新命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