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同时也是中华文明一 种独特的传承方式。 传统书院具有敦励士人学行、涵育学术群体、保存文献典 籍、祭祀历代先贤和推行社会教化等重要功能,呈现出地域性、学术性、集聚性、 高端性等主要特征。 书院的地域性是其基本属性;学术性是其区别于一般学校 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由讲学与学术研究;集聚性是其学术影响力的重要 表征,集中表现为聚一地英才而教之;高端性是对其学术思想创新的核心表达, 以名师大家讲学立说为主要标志。 唐五代以降,诸儒以明道淑人、兴道讲学为己任,书院成为儒学传承发展的 重要基地。 北宋以后,作为主要的理学研究和传播中心,书院盛衰变迁在很大 程度上与理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传统书院经过千余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 的人文化教育理念、专业化教学模式、规范化制度体系以及极为宝贵的书院精 神,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传统书院实际上是名儒 研道之所、士子修身之处,学派催生地、思想创新区,一方之文化地标、一区之文 化高地。 中国文明,吾豫为。 ①中原地区优越的地理区位、悠久的历史文明、深 厚的文化积淀、长期的国家中心地位,为古代书院的萌芽、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诸 多有利条件。 河南是古代书院发达的地区之一,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举足轻 重的地位。 宋代有嵩阳、岳麓、睢阳、白鹿洞四大书院,河南独占其二。 明清时 期,河南书院更为繁盛。 康熙三十年(1691),新蔡知县吕民服称,书院在中州 者,大梁、嵩阳外,为白沙,为伊洛,为上蔡,为渑池,为百泉,为涑水。 中州书院甲于天下 ①。 历史上的河南书院,为促进中原区域乃至全国文化教育、学术进 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我国古代书院种类多样,从具体功能和性质来看,主要有民间士人读书治 学的书院、官方机构修书藏书的书院、培养教育士子的书院、兼事学术研究的书 院、童生启蒙的初级书院、士子修身的高级书院,以及官学化的书院和专门纪念 官宦、名贤的书院等。 传统书院重视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是官方学校教育的 重要补充。 古代书院千余年的兴废变迁,既是国家兴衰治乱的表征,也是中华 文明绵延不绝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