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凹作品自选·小说卷 欢悦》所收录小说曾在文坛和读者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这些小说,描绘了北京京西的历史、风情、传奇,是京味文学的收获。小说风格独具,人的欲望和土地上的生态浑然交融,既描摹世象,又揭示人性,耐人寻味、撼人心魄。小说的语言既有京西民间的幽默风趣,又有神秘荒诞,更有汪曾祺小说的妩媚品质,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他的小说,不炫技,极端朴实地从容推进,绵密地叙写人性,谦谨地呈现生命的本真,让人物自己说话,让事实自己证明,以求质胜于文。或言之,与其说是作品温暖地阅世,不如说是这个世界的美好温暖了作者。
以出生地和居停地为素材,作者的笔下,情感与人事,既原始又开放,即固守又旷达,既质朴又复杂,既高贵又卑俗。轻装而行,一路欢悦,且一路收获。
★图书采用自然、雅致的裸背装。内文采用100%进口优质木材纤维精制而成,具有先进环保理念的纯质纸。内封和护封为优质特种纸等材料。
★一位沉得住气的写作者,近四十年写作生涯,写作活动少功名、功利成分。甘于寂寞,不做欺世文章,不说欺人之语。多是娓娓道来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
★外界的评价很不重要,快意于文字本身,这一点与孙犁和汪曾祺仿佛。
◆篇章细腻而宏大,典雅而老到,拥有非常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文字修为。
◆小说多以京西土地为背景,人的欲望和土地上的生态浑然交融承续。作者笔下的小人物在现实中是“小”,但在人性层面却大得无边,文字不动声色地融入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
◆作者亲自挑选、编排文章,选定封面。
关于小说创作,我的核心理念,是两个词:悲悯,温暖。
多年来,我一直进行着悲悯和温暖的书写,无论潮流如何冲击,无论他人如何评说,我都矢志不渝,乐此不疲。
一、悲悯
坦率地说,悲悯理念的形成,缘自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
这个作家有很好的乡土文字,我爱得不能释手;但他不是一流的作家,作品在中国的流布很是寂寥,许多文坛名宿竟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每一提及,我都要费很多的口舌。
其实我得到他的著作,也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那约略是1984 年夏天的一个午后(那时候我刚刚涉略文),因烧酒喝得多了一些,总想在街头走路,便任性走下去。走到一棵街树下,发现那里有一个书摊,便停了下来。那是一棵矮矮的龙爪槐,树冠很小,洒下的荫凉就那么小小的一块;一个垢面者正坐在那块荫凉之下,微阖着双眼。书摊上大多都是花花绿绿的杂志,像样的书,就那么三两本。那本《埃林·彼林选集》就躺在其中,土黄的封面,书角已有些翻卷,蒙着薄薄的一层风尘。
我拿起书来,漫不经心地翻着。那个垢面人睁开眼皮斜了我一眼,就又阖上了。
看得出,他已习惯了书摊上的寂寥,已不报有丝毫的期待了。
但躺在书页中那土地上的情仇,虽不露声色,却也藏着机锋;像个笨拙的刺客,动作虽然有些迟缓,但刺中的位置却十分准确。我随意翻了翻,便被刺中了,不禁眼睛一亮,觉得埃林·彼林等待的中国伙伴就是我,因为他的叙事和语言,跟我这个山地人的性情与习俗、悲喜与好恶是极为相通的。
“多少钱一本?”我问。
“你撂下一块钱走人吧。”垢面人懒懒地说。他的口气不像是卖书的,倒像是设卡打劫的,有注定了的味道。
掏出一元钱给他,他却不接,抬手指了指脚下,那里有个空纸盒子,意思是让你自己把钱放在那里。
走出了很远,我回头看了一眼,原来放埃林·彼林的地方空着,酒眼朦胧中,我觉得那不是小小的一个空白,而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埃林·彼林的灵魂被摄取走了,不会再有对等的精神来补充了。
突然就刮起了一阵风。垢面人纸盒子里那张纸币被吹了起来,朝着街头飘零。那个人却无动于衷,任纸币兀自飘零。
真是个诡异的人啊!
不过这正是埃林·彼林的气味,因为他即便是写着杀人的凶险故事,笔调却也是那么漫不经心,像田垄上的小麦,一定要被收割一样。
被一种好奇心支配着,第二天,我又去了那个书摊,发现在昨天的空白处,又出现了同一本埃林·彼林。我很扫兴,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回到书房之后,居然就没有了阅读埃林·彼林的兴趣,因为心情被街头的那一个埃林·彼林搅乱了——难道在这个弹丸小城,还有埃林·彼林的另一个同伴?
之后,我又去了几次那个书摊,那个埃林·彼林还静静地呆在那里,呈现出一种无奈的样子。我预感到,他的另一个伙伴是不会再来了。
最后的一次,在我即将迈过书摊的时候,那个垢面人叫住了我:“你等等。”
他指了指那本埃林·彼林,对我说:“这个,你拿走。”
我摇摇头。
“你真的不拿走?”他追问道。
我依然摇摇头。
他诡异地笑笑,猛地站起身来,一把将埃林·彼林薅在手里,点着了。
在炽热的阳光下,几乎看不到火焰的样子,只见到纸页渐渐地卷了起来,且越缩越小了。
“这回,你该满意了吧。”他居然懂我的心思,让我大吃一惊。同时,我竟无端地兴奋起来,从器官到内心。
……
凸凹,本名史长义,著名散文家、小说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联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房山区文联主席。被评论界誉为继浩然、刘绍棠、刘恒之后,北京农村题材创作的代表性作家。
创作以小说、散文、文学评论为主,已出版著作近40余部。著有长篇小说《慢慢呻吟》《大猫》《玉碎》《玄武》《京西之南》《京西文脉》和《京西遗民》等12部,中短篇小说集3部,评论集1部,散文集《以经典的名义》《风声在耳》《无言的爱情》《夜之细声》《故乡永在》等30部,出版有《凸凹文集》(八卷本),总计发表作品800余万字。近60篇作品被收入各种文学年鉴、选本和大中学教材,作品获省级以上文学奖30余项,长篇小说《玄武》获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文艺评选一等奖和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散文作品获冰心散文奖、第二届汪曾祺文学奖金奖、第五届老舍散文奖、第三届全国青年文学奖和十月文学奖。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德艺双馨”文艺家,2013年被授予全国文联先进工作者称号。
自序·悲悯与温暖的书写 一
悯生 一
无为 二五
温暖 五五
端庄 六九
断指 八三
淘金 一一一
皮实 一三一
美满 一五五
神医 一七九
字戒 二四三
欢悦 三一五
顺生 三六五
银音 四一三
小米 四一九
晌熟 四五九
落寞 四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