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改革开放与旅游业发展  001
 一、旅游业是改革开放的突破口 / 001
 (一)旅游业是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 002
 (二)旅游业是对内改革的实验田和突破口 / 011
 (三)旅游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 / 018
 二、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多重价值 / 022
 (一)经济效益 / 023
 (二)民生效益 / 024
 (三)旅游业文化效应突出 / 024
 (四)旅游就业效益突出 / 025
 (五)旅游业扶贫效益突出 / 025
 (六)旅游业生态效益突出 / 025
 (七)旅游区域效益突出 / 026
 (八)旅游业民族团结效益明显 / 026
 (九)旅游业开放效益突出 / 026
 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与旅游业发展  028
 一、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国家发展主轴 / 028
 (一)40 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及成就 / 028
 (二)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 / 030
 (三)改革新纪元:全面深化改革正成为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国家发展主轴 / 032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基本特征、主要领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 033
 (一)总目标 / 033
 (二)基本特征 / 033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领域 / 034
 (四)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 036
 (五)新时代要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 037
 三、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旅游业 / 040
 (一)全面深化改革与旅游业息息相关 / 040
 (二)新时代旅游业的特征 / 041
 (三)旅游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 047
 (四)旅游是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 / 048
 (五)旅游业改革发展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 049
 第三章 全域旅游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  051
 一、全域旅游的发展历程 / 051
 二、全域旅游的基本概念 / 054
 三、全域旅游的理论阐释 / 055
 (一)全域旅游的整体性 / 055
 (二)全域旅游的立体性:“硬币模型”的阐释 / 055
 (三)全域旅游的多维性:三个维度 / 068
 四、全域旅游的基本释义 / 078
 (一)“全”在哪里? / 078
 (二)强调以县级为核心 / 079
 (三)强调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 / 080
 (四)全域旅游发展的手段 / 080
 (五)全域旅游发展的目标 / 081
 (六)突出示范试点 / 081
 (七)强调党政统筹 / 081
 (八)强调通过融合发展撬动相关改革的突破口 / 082
 (九)强调规划先行 / 082
 (十)强调全面提升公共服务 / 082
 (十一)突出地方特色 / 082
 (十二)突出绿色发展 / 083
 五、全域旅游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 / 083
 (一)全域旅游有助于推进全域旅游体制,打破部门利益固化 / 083
 (二)全域旅游有助于创新旅游用地政策,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 083
 (三)全域旅游有助于创新旅游投资体系,完善资本要素市场 / 084
 (四)全域旅游有助于加快门票价格改革,完善市场价格制度 / 084
 (五)全域旅游有助于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引领社会公共服务 / 084
 (六)全域旅游有助于创新旅游规划体系,提升旅游发展顶层设计水平 / 084
 (七)全域旅游有助于创新扶贫新模式,助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 085
 六、新时代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085
 (一)全域旅游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 085
 (二)全域旅游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 / 088
 (三)全域旅游是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 089
 (四)全域旅游是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 / 090
 (五)全域旅游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 093
 (六)全域旅游是探索“两山理论”的转化路径的重要体现 / 094
 七、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工作 / 094
 八、全域旅游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 095
 (一)坚持整体性系统性 / 096
 (二)坚持体制创新 / 096
 (三)坚持基层示范 / 098
 (四)坚持先行先试 / 100
 (五)坚持共建共享 / 101
 (六)坚持产品创新 / 103
 (七)坚持规划创新 / 105
 (八)坚持多元探索 / 105
 九、当前对全域旅游发展认识的不足 / 106
 十、新发展格局下深化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点 / 107
 (一)要深化全域旅游的认识,引领全面深化改革 / 108
 (二)要以县域基层为抓手,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109
 (三)要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 110
 (四)要以全域旅游促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 111
 (五)要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质量 / 111
 第四章 推进全域旅游体制,打破部门利益固化  130
 一、打破管理体制固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 130
 二、发展全域旅游,创新旅游体制机制 / 131
 (一)旅游管理体制创新 / 131
 (二)创新全域旅游综合管理协调机制,打破部门固化 / 131
 (三)创新全域旅游管理机制的重点 / 132
 第五章 创新旅游用地政策,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144
 一、土地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 / 144
 (一)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 / 144
 (二)土地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 148
 二、创新旅游用地政策,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 / 150
 (一)明确旅游用地的类型 / 151
 (二)确立优先保障旅游用地政策 / 154
 三、未来旅游土地市场改革 / 160
 (一)统一城乡土地市场 / 160
 (二)建立农村非农用地合法流转机制 / 161
 (三)建立农村土地行业协会 / 161
 第六章 创新旅游投融资体系,完善资本要素市场  168
 一、投融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内容 / 168
 (一)投融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 / 168
 (二)旅游投资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 170
 二、全域旅游投融资体制的创新 / 174
 (一)国家政策文件支撑 / 175
 (二)财政投入政策创新 / 176
 (三)投融资体制创新 / 179
 第七章 加快门票价格改革,完善市场价格制度  190
 一、价格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步 / 190
 (一)价格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 / 190
 (二)旅游价格机制改革 / 192
 二、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改革的历史 / 19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2 年:计划体制定价阶段 / 193
 (二)1983 —1995 年:价格双轨制阶段 / 194
 (三)1996 —2000 年:并轨制过渡阶段 / 194
 (四)2000 年以后:价格多元化阶段 / 195
 三、全域旅游下门票价格改革的方向 / 197
 (一)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模式 / 197
 (二)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存在的问题 / 199
 (三)全域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的创新改革 / 200
 第八章 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引领社会公共服务  206
 一、完善公共服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 / 206
 二、以旅游公共服务引领社会公共服务发展 / 207
 (一)旅游公共服务 / 207
 (二)旅游公共服务的内容 / 210
 (三)旅游公共服务与全域旅游 / 210
 三、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 / 212
 (一)全域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新视角 / 212
 (二)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 / 217
 第九章 创新旅游规划体系,提升旅游发展顶层设计水平  224
 一、当前旅游规划的新变化 / 225
 (一)从技术理性观到社会发展观 / 225
 (二)从经济增长到多元的旅游规划目标 / 226
 (三)旅游规划不宜照搬城市规划或区域规划的模式 / 227
 (四)从静态规划转向动态规划体系 / 228
 (五)旅游规划要强调概念性规划 / 228
 (六)旅游规划体例的多样性 / 229
 二、全域旅游规划的概念、特征和要求 / 229
 (一)全域旅游规划的概念 / 230
 (二)全域旅游规划的形式 / 230
 (三)全域旅游规划与传统旅游总体规划的不同点 / 231
 三、以全域旅游规划突破传统规划限制 / 235
 (一)要提高全域旅游规划的战略位置 / 235
 (二)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核心内容 / 236
 (三)从部门规划向综合性规划的转变 / 236
 (四)要推动旅游发展指标体系的改进 / 236
 (五)要强化旅游规划的绿色低碳要求 / 236
 (六)要注重文化与旅游融合 / 237
 (七)从专家规划、政府规划向社会各界参与规划转变 / 237
 第十章 创新扶贫新模式,助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241
 一、扶贫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 241
 二、全域旅游创新扶贫新模式 / 243
 (一)旅游扶贫是带动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 / 243
 (二)全域旅游是带动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 / 245
 (三)全域旅游创新扶贫机制和方式 / 248
 三、全域旅游助推旅游扶贫的路径 / 255
 (一)坚持扶贫的核心目标 / 256
 (二)坚持全域旅游理念,做好顶层规划 / 256
 (三)坚持融合发展,培育产业业态 / 256
 (四)坚持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 257
 (五)坚持公共服务建设优先战略 / 257
 (六)坚持资源环境和文化保护战略 / 257
 (七)坚持人才优先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 258
 (八)坚持扶贫方式整合 / 258
 (九)坚持群众主动参与 / 258
 总 结  265
 参考文献  267
 后 记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