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研究:回顾与发展(第五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七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论文集)
定 价:88 元
丛书名:叙事学文集
- 作者:谭君强 编
- 出版时间:2017/10/1
- ISBN:9787544649971
- 出 版 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045-53
- 页码:45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
商品库位:
《叙事学研究:回顾与发展(第五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七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论文集)》为第五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七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海内外学者论文36篇(含一篇学会工作和研究成果总结),分为“回顾与总结”“国外学者论稿”“叙事理论探索”“叙事文本分析”和“中国叙事学构建与实践”五个专栏。国外学者部分主要从宏观角度探索叙事学元理论的建构,反映国外专家在理论创造上的探索和学科前沿;理论探索部分主要汇集国内名家的论述,着重反映对叙事学现有理论的探讨、验证、修正和补充,属于研究的中观角度;最后两个部分是叙事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属于微观研究,分别着眼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基本覆盖了该领域的各个方面,探讨了一些热点问题,呈现了我国乃至国际叙事学研究的新成果。
为促进叙事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中外叙事学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于2015年11月11日至14日在云南大学主办了“第五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七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这次会议由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与云南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参加这一盛会的正式代表近200人,其中包括远道而来的美国、荷兰、德国等国外叙事学界的著名专家,来自俄罗斯的年轻学者,以及国内8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收到会议论文共160多篇。
中国的当代叙事学研究,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向世界开放、打开封闭大门之后的社会经济发展轨迹,与这一过程同步前行。作为一门显现出自身特有生命力的学科,它在国外学术领域不断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日益受到国内学人的关注,吸引日益增多的研究者加入这一行列,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叙事学研究凭借自身的理论活力和学科渗透力,呈现出更加旺盛的发展势头,在不断更新理论框架和提升阐释能力的过程中,显示出勃勃生机,而凝聚中国叙事学研究者的力量、展开富于成效的中国叙事学研究也越来越成为学人们的共识。
2004年12月,在福建漳州师范学院举行了首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自此开始,中国叙事学界开始了有组织的学术活动。2005年11月,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了第二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在这次大会上,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得以正式成立,由此有了将中国叙事学者聚合在一起并与国外叙事学者展开国际交流的学术组织和平台。2007年,在南昌举行了首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三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之后分别在重庆、长沙、广州举行的三届会议都是国际性暨全国性的会议,为展现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国内外叙事学者的相互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在昆明举行的这次会议,恰逢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成立10周年,会议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国内外叙事学者共聚的机会开展了纪念活动。在大会的开幕式上,会长申丹教授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叙事学10年来的研究工作和与国际叙事学界的广泛交流,肯定了学会的工作,对中国叙事学研究的未来寄予了殷切期望。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教授应邀在开幕式上致辞,在向来自国内外的叙事学者表示热烈欢迎的同时,他对学会成立10周年表示衷心祝贺,并祝愿叙事学研究在中国不断得到发展。学会常务副会长傅修延教授受学会委托在大会上做了《学会十年工作的回顾》的总结,列举了学会成立以来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认为在中国的叙事学研究中,经历了从倾听到发声,从借鉴到创新,到发扬自身优势的过程。配合这次会议,大会的组织者筹备并举办了“中国叙事学研究十年著、译书展(2005-2015)”,国内众多学者带来了各自出版的研究成果,在书展的展台上陈列展示。琳琅满目的叙事学研究著作,以及适译出版的国外重要的叙事学译著,让与会者目睹了中国叙事学研究十年来的亮丽表现。
本次会议与以往历次会议一样,举行了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国内外学者围绕叙事学前沿理论,叙事学基础理论的新探索,跨媒介、跨学科、跨文类叙事学研究.叙事学视角下中外叙事作品分析,中外叙事理论比较与中国叙事理论建构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无论是大会发言还是分组讨论,会议的气氛都十分热烈,相互之间的探究、互动,不同意见之间的交流,均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个相互切磋的难得机会,而所讨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充分显示叙事学研究在不断深入,研究范围在不断扩大。
前言
回顾与总结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十年工作的回顾
傅修延
国外学者论稿
可靠、不可靠与不充分叙述
——一种修辞诗学
詹姆斯·费伦(王浩/译)
故事的生产性:叙事与文化记忆
安·瑞格蕾(龙晓滢/译)
《达洛维夫人》与小说的重塑
H.波特·阿伯特(骆洪/译)
认知叙事学的前景与局限
——以心灵呈现为例
沃尔夫·施密德(陈芳/译)
系列叙事的六要素
肖恩·奥沙利文(舒凌鸿/译)
叙事理论探索
一种被忽略的叙事表意现象
——文字的不同“叙事运动中的意义
申丹
文本内真实性:情节的前提
赵毅衡
西方文化的”以视为知“与中国文化的”听觉统摄
——从视听倚重差异到小说结构差异
傅修延
论抒情诗的叙事动力结构
——以中国古典抒情诗为例
谭君强
论文学史的叙事性
乔国强
类文本文本化
——附录在《我们仨》中的功能分析
许德金
图像、媒介与语境
——啖子本生故事多重图像叙事模式与演化
刘方
重构中西文化因子
——从非虚构的虚构看文学大势
凌逾
德国浪漫主义反讽及其对后现代叙事的影响
倪爱珍
……
叙事文本分析
中国叙事学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