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能溢价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需求—供给—制度的逻辑框架
定 价:48 元
- 作者:姜雪 著
- 出版时间:2021/4/1
- ISBN:9787521823769
- 出 版 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249.21
- 页码:17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
商品库位:
《中国技能溢价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需求—供给—制度的逻辑框架》从需求、供给和制度三个方面对我国的技能溢价的演变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综合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分位数回归和DID分析等方法,认为我国近几年技能溢价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进口国外资本设备、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以及低工资标准的实施等。
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收入分配制度上升为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问题不仅关系到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又对构建强大国内市场、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影响。工资收入是普通劳动力收入的主要来源,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有利于激发劳动力工作的积极性,稳定劳资关系和确保经济的长期平稳发展。因此,对收入分配中的工资收入分配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已有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我国存在的工资不平等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沿海和内陆之间,以及不同的企业所有制之间的工资不平等,对于不同技能劳动力之间工资差距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国外学者将不同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表示为技能溢价,技能溢价作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一个方面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尤其是针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丰富,本书利用CHNS数据,从需求、供给和制度三个方面对中国的技能溢价成因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主要得出以下五点结论。
第一,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便出现了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与技能溢价同时并存的现象,尤其是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大学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并没有降低技能溢价,反而使之提高。与此同时,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给非农业以及城镇劳动力市场注入更多的非技能劳动力。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就是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供给同时增加,与之相伴的是技能溢价的上涨。通过国际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来中国的技能溢价变化与其他国家的变化有所不同,呈现出波动式上涨的趋势。
第二,从整个经济层面而言,中国存在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如果将整体经济部门划分为技能劳动力密集型部门和非技能劳动力密集型部门进行分析的时候则会出现技能劳动力密集型部门的技术进步增加了该部门对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但是非技能劳动力密集型部门的技术进步则不会增加该部门对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认为,在中国只有技能劳动力密集型部门存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如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非技能劳动力密集型部门并不存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如农、林、牧、渔业以及制造业等。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劳动力市场之后,中国的技能溢价并没有出现太大幅度的波动,因为非技能劳动力密集型部门的技术进步并没有增加对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这些部门所需要的还是那些非技能劳动力,也就是说,非技能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均在增加,故而其工资水平不会大幅度的下跌,从而不会对技能溢价产生太大影响,而技能劳动力密集型的部门增加了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会增加他们的工资水平,对技能溢价的增加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发生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的时候,短期内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并不会发生变化,因而会增加对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由于假设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从而会提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也就是提高技能溢价。从长期来看,由于技术进步会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增长的速度要快于劳动力增长的速度,这就导致即使技能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增加,技能劳动力的工资也会上涨,从而提高技能溢价。也就是说,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不论长期还是短期,若不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的发生都会提高技能溢价。值得注意的是,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增加是通过其对非技能劳动力的替代而发生的,这种替代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于引进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原先由非技能劳动力进行的工作现在被技能劳动力所替代,从而增加了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另一种则是那些由非技能劳动能力生产的产品被技能劳动力生产的产品所替代,其替代弹性越大,则对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就越多,从而技能溢价上涨得越快。
姜雪,女,1989年8月生,江苏连云港人。中央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毕业,博士期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奖学金,赴美国联合培养。现供职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于收入分配与消费等领域研究工作。先后在《华东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性及不足
第四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章 中国技能溢价的基本事实
第一节 数据来源说明
第二节 中国劳动力工资不平等变化趋势
第三节 技能劳动力与非技能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变化
第四节 中国技能溢价的演变分析
第五节 技能溢价演变的国际比较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是否存在偏向型技术变化
第一节 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基准模型
第二节 实证模型的构建与相关变量的选取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偏向型技术变化、国际贸易影响技能溢价的机制
第一节 基准模型的建立
第二节 计量模型的选择和指标设计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等教育扩招、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技能溢价
第一节 高等教育扩招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机制
第二节 刘易斯拐点、匹配缺口与技能溢价
第三节 高等教育扩招、农业劳动力转移影响技能溢价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最低工资制度对技能溢价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的最低工资制度
第二节 模型的选择与变量的选取
第三节 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以及未来工作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未来工作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