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后小说研究
定 价:48 元
- 作者:郑书九 ,等 著
- 出版时间:2013/5/1
- ISBN:9787100097499
-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 中图法分类:I730.74
- 页码:316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
商品库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后小说研究》提出了有关拉丁美洲“文学爆炸”起始及终结时期的独特看法及这一时期拉美文学创作的得与失;分析了“爆炸后”拉美小说作家队伍的变化,新作家对传统的突破,以及拉美文坛在新时期所呈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小说创作呈多元化及多样性的特点,实证体小说、历史小说、反独裁与流亡小说、侦探小说等流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确立了巩固的文学地位。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拉丁美洲文学领域出现了一个非凡的、史无前例的、震惊世界的文学发展时期。一代优秀作家脱颖而出,他们才华横溢,思想活跃。在文学创作上,他们大胆变革,刻意求新,创作出了一大批构思新颖奇特、情节扑朔迷离、技巧精湛娴熟的好作品。拉丁美洲文学登上了当代文学的高峰,产生了令人目眩的“文学爆炸”。这一时期的叙事文学取代了诗歌的统治地位而一枝独秀,先后发表的重要小说有《佩德罗·巴拉莫》(1955)、《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1962)、《跳房子》(1963)、《绿房子》(1966)、《百年孤独》(1967)、《淫秽的夜鸟》(1970)和《我,至高无上者》(1974)等,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拉美文学热,人们争相传阅,一时洛阳纸贵。拉丁美洲一批名不见经传的中青代作家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更有两位小说家在之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发展有如历史进程,有高潮,也会有低谷。拉美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70年代初达到顶峰之后,进入了“转折期”。这种现象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石破天惊般轰动世界的各种主义、流派的盛极而衰有关,同时也成为拉丁美洲文学一个新的积累孕育期。鉴于这是“文学爆炸”后一个时期,文学史家及批评家称之为“爆炸后”或“后爆炸”时期。我们认为,“爆炸后”的说法似乎更符合拉美文学发展的事实与历史,因为这一时期并没有新的“爆炸”式的文学发展态势的发生。相反,一批文学新人、一批年轻的小说家逐渐崛起,他们逆“爆炸”时期的潮流而动,无论从其叙事题材、叙事手法以及在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世界观都有别于“爆炸”时期。他们摒弃了“爆炸”时期过分求新的实验主义的倾向,更加关心人们的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的边缘群体。现实主义在新形式、新观念下“复辟”,创新成为拉丁美洲叙事文学发展的主流,也形成了“爆炸”后小说创作的新的繁荣局面。
对西方文化、文学的借鉴与学习始终是我们坚持的原则与方针。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一批有识作家,特别是小说家,借鉴拉丁美洲作家的创作理念、叙事结构及艺术手法,创作出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作品,在中国文坛引起强烈反响。而这些作家从不讳言对拉美作家的学习、模仿与借鉴。2012年6月在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访华座谈会上,莫言等中国作家即坦言他们的创作受到了拉丁美洲作家的影响,并对他们的创作推崇备至。
对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后,即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文学,尤其是叙事文学发展的趋势与嬗变进行深入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这一研究在国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尚无一部有关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后小说研究的专著出现,严肃且有深度的研究文章也鲜见于报刊。我们对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后小说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而十几年来我所指导的拉丁美洲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所研究的对象也全部集中在拉美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表的叙事文学作品上。在此基础上,我们在2005年年底决定撰写一部研究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后小说发展趋势的专著,并且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当年的校级科研项目立项。
我们首先对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后三十多年来的叙事文学流派与思潮,以及涌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进行宏观的分析,研究拉丁美洲当代叙事文学发展的趋势。笔者的研究成果形成本书第一章《从“文学爆炸”到“爆炸后文学”——当代拉丁美洲叙事文学研究》。文章提出了有关拉丁美洲“文学爆炸”起始及终结时期的独特看法及这一时期拉美文学创作的得与失;分析了“爆炸后”拉美小说作家队伍的变化,新作家对传统的突破,以及拉美文坛在新时期所呈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小说创作呈多元化及多样性的特点,实证体小说、历史小说、反独裁与流亡小说、侦探小说等流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确立了巩固的文学地位。
“文学爆炸”时期的主将,如获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等在“文学爆炸”后时期创作势头不减,他们以新思维、新题材的作品奉献给读者。而他们各自的国家哥伦比亚和秘鲁的新生代作家,以丰富多彩的题材、不同的叙述视角回溯历史反思现实,将人类生存的画卷及残酷的社会现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文学为社会服务的态度及立场、悲观失望的情绪、政治暴力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对人类精神的摧残等,成为对这两个国家叙事文学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成果形成郑雯撰写的第二章《从加西亚·马尔克斯到新一代小说家——“文学爆炸”后哥伦比亚新小说研究》及毛频撰写的第三章《在叙事中多角度地审视历史——“文学爆炸”后秘鲁小说视角研究》。
前言
第一章 从“文学爆炸”到“爆炸后文学”
——当代拉丁美洲叙事文学研究
第二章 从加西亚·马尔克斯到新一代小说家
——“文学爆炸”后哥伦比亚新小说研究
第三章 在叙事中多角度地审视历史
——“文学爆炸”后秘鲁小说视角研究
第四章 大众文化构建的文学新空间
——“转折期”作家普伊格及阿根廷小说发展趋势
第五章 墨西哥革命:不变的主题
——“文学爆炸”后墨西哥女性小说研究
第六章 反独裁与流亡文学题材的传承与创新
——“文学爆炸”后智利小说发展新趋势
第七章 蒙特罗索的幽默与危地马拉小说
——“文学爆炸”后危地马拉叙事文学走向
第八章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解读
——“文学爆炸”后拉丁美洲生态小说研究
拉丁美洲及墨西哥的女性文学
在拉丁美洲,随着女权运动的高涨,独立的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妇女追求与男性享有同等教育权和政治权,使得她们更多地通过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因此她们逐渐地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不过,拉美女性文学的发展相对欧洲、北美略显滞后,因为从地域特点而言,拉美大陆向来是一片男权主义思想根深蒂固的土地,因此女权主义要想发展和女性作家得到话语权的机会很难。另一方面,“爆炸文学”及其前后期的文学运动和思潮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相比之下,女性文学的影响自然无法企及,纵然出现了获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智利女诗人加芙列拉·米斯特拉尔和智利小说家伊莎贝尔·阿连德那样出众的女作家,也只属于个别现象。而且,阿连德还要被冠上“穿裙子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称号。
众所周知,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及其《百年孤独》对文学界的重要意义不止在于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更主要的是因为其作品中运用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开创了一代文风之先河,使得拉美文学大爆炸的冲击波达到了顶峰。在众多深受加西亚·马尔克斯影响的作家中,伊莎贝尔·阿连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当时作家群体中少有的女性,她的早年作品中有诸多魔幻现实主义因素,因此被某些出版商冠以“穿裙子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称号,并因此很快成名。
她的成名作品《幽灵之家》(又译为《灵魂的庄园》)与《百年孤独》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故事。《百年孤独》写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史,而《幽灵之家》则是一个记录了一家四代女人命运的故事。在故事中作家表达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对于拉美女性文学的发展,以及女作家争取话语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或许是因为两个故事发生时间比较接近,又都发生在拉美这块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上,或许因为故事情节中都有幽灵显现,并伴随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件发生,阿连德的这个称号很快被文学界接受,并传开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