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虽然存在只有
几年时间,但在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劳动人民建立的属于自己的国家,是与一切剥削阶
级掌握的旧式政权根本不同的新型人民政权。在30年代初土地革命战争猛
烈发展的形势下,十几个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已经初具规模。中国共产
党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将当时规模最大的赣南闽西中央苏区作为依
托,建立起这个全国性的革命政权,以加强对各地苏维埃运动的集中统一领
导,加速推进革命,最后达到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目的。
本来从当时革命发展的需要看,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出现抗日爱
国运动的新高潮,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反对日本侵略的民族斗争正在成为中
国各族人民的中心任务,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并不是当时最急迫的事情。当
时国民党反动派正以重兵反复发动对各个苏区的反革命军事“围剿”,各个
苏区党的领导都要集中精力指挥频繁而严酷的反“围剿”战争。战争引起
社会形势的多变、地区的分割,也使得建立正规的中央政府的条件不太成熟
(这从筹备成立的时间一再延期也可以看出)。尽管如此,一个新型的全国革
命政权的出现,终究反映了广大革命人民敢于同国民党反动政府分庭抗礼、
独立自主地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英雄气概和创造精神。这一革命创举对于扩
大苏维埃运动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鼓舞革命群众的斗志,在一定程度上加
强中央政府对各苏区和各部分红军的指挥,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以后,
对党开展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建立与其他抗日军队和抗日力量的
统一战线,以至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合作抗日的对等谈判,也都有着重要的作
用。因此,对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重要历史意义是不能低估的。
但是,新的共和国从筹备到建立,都与当时中共中央推行的“左”倾路线
紧密相联。这些“左”倾中央的领导者按照“城市中心论”拟定建立全国性
中央政府的计划,认为红军占领几个大城市,建立了中央政府之后,革命就
会迅速在全国取得胜利。随着这个计划的破产,他们不得不在农村根据地
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但在有关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形势、任务等基本问
题上,在政权建设、军事战略、土地政策、经济政策、劳动政策等一系列方针
政策上,都是贯彻执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一套。这种“左”倾机会主
义在政治上的最大错误,如后来毛泽东所批判的,就是死抱着所谓“进攻路
线”(即轻敌冒进、攻打大城市)不放,不惜超越革命阶段(即混淆民主革命与
社会主义革命),四面出击,否定一切同盟者(即打倒一切小资产阶级和民族
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
这条“左”倾路线全面推行的结果,使苏区和红军的力量损失90%,白区
党的力量损失几乎100%。最后是多数苏区红军被迫实行长征,中国革命由
此陷于极大的危机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左”倾路线在中央苏区推行的过程,就是对毛泽东
在这个区域原来的正确领导进行打击和排挤的过程。经过赣南会议(即“一
苏大”举行前在瑞金召开的中央苏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宁都会议,“左”
倾中央领导人错误地批判毛泽东,撤销了他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职务,让他
去做政府工作。实际上对他在政府工作的权力也有很大限制,等于把他排
斥在外。
值得庆幸的是,毛泽东在政府工作中,尽管所处的环境极为艰难,但仍然
尽其所能作出许多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业绩。
对于中央苏区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从指导思想、工作方针
到工作方法,毛泽东都作出许多正确的决定。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所写的《必
须注意经济工作》《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
合的典范,影响深远。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当时在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一大
批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负责干部,和省、县、区、乡的一般干部,都为新型人
民政权的创建和发展进行了辛勤的工作。他们在紧张的革命战争中为新型
人民政权建设所作的多方面探索,所取得的多方面经验,都是党和人民最早
积累的建国兴邦的宝贵财富。在他们身上体现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作风,为党和国家干部长期形成的优
良传统作风树立了最早的榜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革命先驱者们创业的
艰辛,贡献的巨大,使我们这些后人至今还受益良多,感念殊深。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研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段历史并写出专著
出版,对于我们今天以史为鉴仍然是很有益的。江苏人民出版社为向国庆
五十周年献礼,特约舒龙、凌步机同志主持撰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于
今年9月出版。作者是长期生活在赣南红土地上从事苏区史研究的专家,凭
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与矢志不渝的精神,经过辛勤劳作,广泛地收集和积累了
十分丰富的材料,并对这段历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完整的研究。全书涉及
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还包括鄂豫皖、湘鄂西、闽浙赣
等其他苏区,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国家的政权组织和军队建设,还涉及经济、
文化、法制、版图、人口等。作者对史料作了细致的考证、核实,并挖掘出一
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从筹备到建立到发展的全过程,有
脉络清晰的叙述;对一些新生事物出现的艰难和取得的正面反面经验,也都
有一定的论述。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有不足的话,也许在历史经
验的总结上还不够深入和系统。但瑕不掩瑜,从总体上看,应当说是迄今为
止最为全面、详细地反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的一部好书。江苏人民出
版社为这部书的出版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也是值得称道的。我衷心祝贺
这部书在国庆五十周年的大喜日子里及时问世,希望它能得到广大读者的
欢迎。
郑 惠
1999年8月
目 录
序001
第一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的基础001
一、 红色政权理论的形成001
1.?中国共产党对政权问题的认识001
2.?海陆丰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国苏维埃政权的最早尝试007
3.?毛泽东的红色政权理论009
二、 土地革命初期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013
1.?赣西南和闽西根据地013
2.?信江(赣东北)根据地019
3.?湘鄂赣根据地021
4.?广东东江根据地023
5.?琼崖苏区025
6.?湘鄂边和湘鄂西根据地028
7.?鄂豫皖根据地030
8.?广西左右江根据地033
第二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037
一、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的决定037
1.?中共中央召开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和全国红军代表大会037
2.?全国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初步筹备042
3.?李立三盲动错误的发展及其被纠正045
4.?一苏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成立后的筹备工作055
5.?王明“左”倾路线的强制推行059
6.?一苏大会因中央苏区第二、三次反“围剿”而一再延期062
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开国大典069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的选定069
2.?一苏大会代表的选举与中央政府组成人员候选名单的酝酿073
3.?一苏大会各项文件的起草与会务准备078
4.?毛泽东受到“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打击081
5.?一苏大会的召开086
6.?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092
第三章 中央苏区的巩固和二苏大会的召开098
一、 中央苏区的巩固098
1.?打土围,扫“白点”098
2.?红军主力主动出击102
3.?毛泽东被迫离开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112
4.?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20
5.?“左”倾路线在中央苏区进一步贯彻125
二、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131
1.?二苏大会的筹备131
2.?二苏大会的召开136
第四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版图和人口144
一、 中央苏区144
二、 湘赣苏区151
三、 湘鄂赣苏区155
四、 闽浙赣(赣东北)苏区157
五、 鄂豫皖苏区160
六、 川陕苏区163
七、 湘鄂西苏区165
八、 湘鄂川黔苏区167
九、 琼崖苏区170
十、 广西右江苏区172
十一、 闽东苏区175
十二、 西北苏区177
十三、 鄂豫陕苏区180
第五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的领导和政权建设183
一、 苏区党的组织系统与领导机构183
1.?苏区党的最高领导机构183
2.?各省党的领导机构199
3.?中共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212
4.?中共对群众团体的领导216
二、 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机构231
1.?苏维埃政权的政治制度和目标231
2.?中央权力机构235
3.?中央行政机构237
4.?地方政权系统238
第六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军事建设247
一、 军事领导机构247
二、 红军的发展和壮大261
1.?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262
2.?湘鄂赣苏区的主力红军265
3.?湘赣苏区的主力红军266
4.?闽浙赣(赣东北)苏区的主力红军267
5.?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的主力红军268
6.?湘鄂西苏区的主力红军269
7.?琼崖苏区、东江苏区和广西左右江苏区、闽东苏区的主力红军270
三、 地方武装273
1.?赤卫队273
2.?模范赤卫队273
3.?少先队274
4.?游击队、赤色警卫队、红军独立部队275
四、 战争动员278
1.?战争动员体制278
2.?兵员动员280
3.?支前保障287
4.?防空防毒291
第七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土地改革294
一、 中共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294
1.?中共早期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革命的认识294
2.?共产国际与中共土地革命方针的确立296
3.?中共早期土地政策301
4.?中共土地革命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303
二、 分田运动314
1.?中央苏区314
2.?赣东北(闽浙赣)苏区318
3.?湘赣和湘鄂赣苏区319
4.?湘鄂西苏区319
5.?鄂豫皖苏区320
6.?广西右江苏区321
7.?其他苏区321
三、 土地改革对农民的影响321
四、 苏维埃共和国的土地管理机构323
第八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建设326
一、 中央国民经济部的设立和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326
二、 苏区的农业331
1. 组织耕田队和劳动互助社,发动和组织妇女参加农业生产,
帮助农民解决劳力不足的困难332
2. 组织犁牛站和犁牛合作社,解决耕牛不足的困难333
3. 进行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改良土壤、植树造林等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农业生产发展创造条件335
4. 以粮为主,同时发展多种经营337
5. 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338
三、 苏区的工业338
四、 苏区的商业345
五、 苏区的粮食工作352
六、 苏区的财政356
七、 苏区的金融367
第九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法制建设378
一、 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法令的制定与颁布378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法令的类型378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的显著特征380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的缺陷382
二、 苏维埃共和国的司法机构384
1.?中央司法人民委员部384
2.?国家政治保卫局385
3.?最高法院和临时最高法庭388
4.?省、县、区裁判部390
5.?军事裁判所391
6.?检察员393
7.?劳动感化院394
8.?劳动法庭395
三、 苏维埃共和国的工农检察与审计395
1.?工农检察工作395
2.?审计工作398
3.?反贪污浪费运动402
第十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劳动、内务、总务、民族和外交工作407
一、 中央劳动部的设立及劳动政策、劳动管理407
二、 中央内务部的设立及邮电、交通工作415
1.?中央内务部的设立415
2.?邮电事业的建立与发展417
3.?交通事业424
三、 临时中央政府总务厅及机关后勤保障工作426
四、 苏维埃共和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428
五、 苏维埃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工作430
第十一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437
一、 苏区的教育事业437
1.?教育方针和政策437
2.?教育领导机构441
3.?教育工作的成就444
二、 苏区的文化事业455
1.?文学艺术455
2.?新闻出版463
3.?图书馆、博物馆470
三、 苏区的卫生和体育事业472
1.?军队和政府卫生系统472
2.?医疗卫生事业的建立和发展474
3.?体育活动和竞赛483
第十二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导机关的战略转移486
一、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486
1.?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486
2.?博古、李德消极防御488
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导机关被迫“大转移”496
1.?被迫准备战略转移496
2.?“大转移”的实施499
三、 红军主力撤离后的中央苏区508
四、 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的成立511
五、 苏维埃体制的转换515
六、 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522
第十三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与中共苏区执政的
?历史经验524
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局限性524
1.?历史地位524
2.?历史局限性528
二、 中共苏区执政的历史条件、具体实践与历史经验531
1.?中共苏区执政的历史条件与实践531
2.?中共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536
附 录541
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大事记541
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各苏区领导人名录567
三、 修订版主要参考文献584
后 记589
修订版后记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