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名为“奇趣景观”,书中的专题博物馆有各种特色收藏和镇馆之宝,保留了业已逝去的世界中无数个瞬间的奇景。那一个个瞬间仿佛从历史上截取的小小切片,林林总总拼贴在一起,构建出区别于大型综合博物馆的,更为平等入微的文化叙事。
一个人的个性来自其独特的成长环境,博物馆的特色也与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息息相关。书中介绍的展示火车演变历程的铁路博物馆,设在退役的华丽老车站,作为藏品的老火车,仍能带着游客在铁路网上驰骋。海事博物馆的大厦以前是矗立于大河旁的海军军械库,古老的幽灵船就漂在门前的水面上。音乐盒博物馆由废弃的老教堂改造而成,教堂原来的钟楼和管风琴,都成为馆藏的一部分。手袋与箱包博物馆开在阿姆斯特丹绅士运河旁的古宅里,珍藏着当年河畔豪宅贵妇们心爱的包包和手袋。伦勃朗之家并没有价值连城的展品,但人们仍络绎不绝地前来纪念这位伟大画家。《最后的晚餐》保存在达芬奇最初绘制它的墙壁上,简陋的展厅却丝毫不会减弱伟大作品带给人的感动……
公元前4世纪,亚力山大大帝远征东方,遥远异域的文明第一次展现在希腊人面前,让他们眼界大开。亚历山大并不满足于领土的征服,还对广阔世界怀有热切的兴趣,他随军带了许多学者,并把搜集到的书籍和动植物标本运回雅典,供他的老师亚里斯多德进行整理和研究。
亚力山大去世后,他的继承人托勒密在埃及的亚力山大城建立了一处学术机构,古希腊文称作“mouseion”,意为“缪斯的圣殿”,是哲思和冥想之所。英文的博物馆一词“museum”即由此而来。
在古希腊神话里,“缪斯”是主神宙斯和记忆女神谟涅摩叙涅所生的九个女儿。她们给予诗人、艺术家灵感,是主司文学、艺术与科学的女神,被视为知识的象征。作为“缪斯圣殿”的博物馆,自然便是保存知识之地。与今天不同,亚历山大城的博物馆并不收藏艺术品,它聚集了古希腊最杰出的学者,收藏那些最有价值的书籍。虽然称作博物馆,其实更像一所大学,附带有图书馆、档案馆、教室和剧场等多种功能。
今天的大学和图书馆也是保存知识的场所,与之相比,博物馆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没有什么能够比直接走进博物馆,与伟大的作品直面相对更能给予人灵感了。大学和图书馆传授的是已被创造和总结出来的知识,而在博物馆中,则能触摸到产生这些知识的灵感来源。
寻访与收藏珍奇之物,几乎是一种人类的本能。看到珍奇之物后,人们又希望了解孕育这些珍品的社会和文化,理解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无论古今中外,人们都建造过许多“秘藏室”、“珍宝库”或“藏宝阁”,常常亲自或聘请学者,对藏品分门别类,鉴赏甄别。在近代博物馆诞生之前,博物馆是身份的象征,只有皇室、教堂、寺院与富贵人家才有能力拥有规模化的珍宝收藏,普通人无缘欣赏。
不过,既然知识具有普世意义,汇集知识的博物馆迟早会回到大众手中。从18世纪开始,博物馆逐渐向公众开放,人们终于可以自由步入“缪斯的圣殿”,直接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享受艺术。在博物馆里,从远古时代的文物,到近现代的绘画、雕塑、工艺品乃至日用细物,一件一件看过来,仿佛穿越在时光的隧道里,心随物转,神游千古。这些美好的物件上,似乎仍然依附着古代大师和艺术家的幽灵,让我们默然凝视就能与之对话,听到他们的喃喃细语。
《奇趣景观:小博物馆大历史》介绍的15座博物馆都位于欧洲。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的大潮最早由欧洲引导,随后逐渐蔓延到世界各地。欧洲有大英博物馆、卢浮宫、梵蒂冈博物馆等许多著名的大型博物馆。不过,这本书的主角并非那些百科全书式的综合大馆,它所关注的,是那些专精于不同主题,富有个性与特色的专题博物馆。
博物馆的特色取决于它的收藏。博物馆和藏品都会随着时代而不断改变。继承了大规模皇家或私人收藏的综合博物馆,自然极受欢迎与重视。但正如人有通才与专才之分,在综合大馆之外,还有许多博物馆将收藏兴趣专注于某一特殊的门类,或某个特别的地区。这些博物馆往往特色鲜明,无论是馆舍和展览布置,还是藏品内容和服务形式,都千差万别。
一个人的个性来自其独特的成长环境,博物馆的特色也与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息息相关。书中介绍的展示火车演变历程的铁路博物馆,设在退役的华丽老车站,作为藏品的老火车,仍能带着游客在铁路网上驰骋。海事博物馆的大厦以前是矗立于大河旁的海军军械库,古老的幽灵船就漂在门前的水面上。音乐盒博物馆由废弃的老教堂改造而成,教堂原来的钟楼和管风琴,都成为馆藏的一部分。手袋与箱包博物馆开在阿姆斯特丹绅士运河旁的古宅里,珍藏着当年河畔豪宅贵妇们心爱的包包和手袋。伦勃朗之家并没有价值连城的展品,但人们仍络绎不绝地前来纪念这位伟大画家。《最后的晚餐》保存在达芬奇最初绘制它的墙壁上,简陋的展厅却丝毫不会减弱伟大作品带给人的感动……
这本书名为“奇趣景观”,书中的专题博物馆有各种特色收藏和镇馆之宝,保留了业已逝去的世界中无数个瞬间的奇景。那一个个瞬间仿佛从历史上截取的小小切片,林林总总拼贴在一起,构建出区别于大型综合博物馆的,更为平等入微的文化叙事。
我们作为东方的观众,在西方游览展示西方文化的博物馆,常常会感受到文化的冲击与隔阂。这些种类繁多的专题收藏,并非对每个人都具有着同样的吸引力。然而在琳琅满目、特色鲜明的博物馆里漫游时,我们总能被不时闪现的人性光芒打动。或是安妮之家阁楼上保藏的红皮日记本,让我们看到即使历史的至暗时刻,也无法窒息少女的成长;或是热带博物馆里盲眼植物学家的塑像,揭示出哪怕无常而残酷的命运,也无法抹杀学者为科学进步做出的贡献;有时我们走进古老的监狱博物馆,探寻提倡人道主义的著作如何在恐怖的“痛苦地窖”中诞生;或者来到全景画博物馆,眺望百年前的海滩,体验那放弃无限财富、投身艺术的人生赢家眼中的风景……
这些博物馆带给我们的感动是普世性的,不分东方或西方。或许也可以说,人类的伟大闪光必然蕴藏于历史的无数细微之处。正像在每一座博物馆中那样,随时准备着,给予步入其中的人以灵感和启迪。
特别感谢为本书提供了学术支持和精美图片的许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写作本书的最后阶段,正值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期间。最初,欧洲的朋友纷纷向我们发来问候,谁知短短数月时间,疫情就全球蔓延,各个博物馆闭门谢客。在局势尚未明朗之际,我们相互的通信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与恐惧,为人们失去这些欣赏艺术、获得启迪的机会遗憾与感伤。
由于博物馆关闭,许多博物馆工作人员变为在家上班,但她们仍克服种种困难,为我们及时传来高清的图片,并慷慨赠与我们免费使用的版权。这让我们深深感到,病毒所造成的区隔与撕裂,并不能阻止人类相互帮助,传递爱与希望的本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值得纪念的人类历史高光时刻。
刘珊珊,女,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专注于建筑史、园林史研究,曾出版多部专著:《不朽的林泉》(三联书店,2012年,与高居翰、黄晓合著);《美丽建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与黄晓合著)等。
陈洪澜,女,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馆员,专注于知识论等领域的哲学研究,曾出版《知识分类与知识认识论》(2008年,人民出版社)、《论知识的组织与融通》(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专著。
前??言??/3
1??钢铁时空穿越之旅??荷兰铁路博物馆??/7
2??海上马车夫的征途??海事博物馆??/25
3??丛林中的隐秘历史??热带博物馆??/47
4??北境桃源??桑斯安斯风车村??/69
5??奏乐!鞠躬!乌得勒支音乐盒博物馆??/87
6??追随彼得·潘的号角??布拉格玩具博物馆??/109
7??我需要一个新包包!手袋与箱包博物馆??/119
8??厨房里的政治??维也纳皇家餐具博物馆??/133
9??闹市中的艺术花园??巴黎小皇宫??/159
10??藏在食堂里的名画??米兰《最后的晚餐》??/171
11??暗夜照亮画家的脸??伦勃朗故居博物馆??/187
12??至暗时刻的人性微光??安妮之家??/203
13??海牙监狱“惊魂”记??/217
14??永别的通讯博物馆??/237
15??人生赢家的海滨风景??梅斯达赫全景画博物馆??/265
后??记??/277
博物馆信息??/281
图片来源及索引??/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