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高路入云端/读党史》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主线中,记录秋收起义部队引兵井冈、南昌起义余部上井冈山的过程,同时对井冈山时期的斗争、井冈山时期的重要人物作了介绍。书中收录了《往事回忆(节录)》、《谈红五军上山的几个问题》、《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回顾井冈山斗争历史》、《改造袁、王与“双枪兵”》、《回忆在井冈山的战斗生活》、《八月失败》、《将星早殒王尔琢》、《馨香井冈兰——伍若兰》、《张子清:共产党的“关云长”》等文章。
历史,凝结了人类智慧。要使我们更聪明,就不得不读历史。如一位哲人所说,一个人如果不了解他生下来以前的事,那他始终只是个孩子。今天,我们提出读点党史,当然是要更聪明、更有智慧。 《读·党史》避开党史教材的老路,重史实,少评论,为读者带来鲜活的、多角度的、也许正是困惑已久的真实历史。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读者正确地解读、思考历史,并从中受益。 《井冈山——高路入云端》为《读·党史》第3辑,记录秋收起义部队引兵井冈、南昌起义余部上井冈山的过程。
14年过去,我还清晰记得当年的一幕。
井冈山西南麓。黄坳。一条上山的小路。
跟着一位带路的小孩,我们踏着泥泞,踩出一串脚窝。
“还有多远?”不知道谁问了一句。
“快到了,就在前面小山上。”小孩说。
没人再说话。只有踏泥声、喘气声和拨开杂草的声音。
蓦地,隐没的荒草中,我们看到了墓碑。它被雨水浸得渍黑,周围满是疯长的草藤。碑,立在一个坟茔前,上面依稀刻着几个红色的字:“红军无名烈士墓”。
没有人说话。大家只是肃穆地站着,站了很久。
那是1996年6月。为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70周年,中央电视台筹拍四集文献纪录片《井冈山》。我为撰稿。
在实地拍摄的半个月时间里,我们走遍了井冈山上下的革命故地,寻访了所能找到的一切红军遗迹,这个无名烈士墓,就是其中之一。
不知为什么,越是在荒芜的山岗上,越是站在无名烈士碑前,我们越是被一种神圣感动。
我们是沿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的路线开始寻访的。当走完全部重上井冈的旅途,我发现摄制组的感悟变了。大家深切体会到,井冈山是个神圣之地。它对毛泽东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说来,既具有天然的巨大引力,又充当着一个无可争议的改天换地的起点。当然,对这引力和起点的悟性,不是大革命失败后所有共产党人都自然得到的。只有那些用不拘一格的无畏精神去探索的人,才是它的把握者和拥有者。毛泽东说过,在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块或若干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正是毛泽东,要尝试这“从来没有”。结果,它成就了毛泽东一生中最重要的革命事业,把中国革命引向了胜利。
据说,当秋收起义部队一路战事失利,战士士气极为低落,许多人落荒而逃开了小差时,毛泽东把部队召集起来讲了一段话。其中说,不要看我们现在力量弱小,遭受了失败,但总有一天会强大起来。我相信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聆听毛泽东讲话的队列中的一位连党代表后来回忆,听了毛委员这个话,我一下子就坚定起革命意志,决心跟定毛委员,从此一生没有动摇。
精神可以感天动地。革命精神的感召,能释放出奔突地火般的能量。
果然,井冈山道路通天下。这位连党代表,后来一路跟随毛泽东走到北京。他,就是共和国元帅罗荣桓。
高路入云端。
无名烈士墓虽藏在草的深处,我们是踏着泥泞找到它的。可是,凡是跋涉过井冈山的人都能体会,无论怎么艰难,它的路都能通往云端。
写在前面的话
忆井冈
特稿
上山伟大,下山也伟大
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
视野
毛泽东怎样引兵井冈?
袁文才、王佐及其队伍的崛起
三湾改编与茅坪“安家”
南昌起义的余部是如何上井冈山的?
朱毛会师
回忆
苏维埃运动(节录)
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
往事回忆(节录)
谈红五军上山的几个问题
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
回顾井冈山斗争历史
改造袁、王与“双枪兵”
回忆在井冈山的战斗生活
八月失败
人物
将星早殒王尔琢
馨香井冈兰——伍若兰
张子清:共产党的“关云长”
井冈之子陈正人
大山女儿吴月娥
史事
柏露定策:“围魏救赵”
谭震林与井冈山土地革命
井冈山斗争时期军官教导队的创办
钩沉
“山大王”袁文才、王佐被错杀之谜
“朱毛会师”缘何成了“毛林会师”?
链接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品读
《井冈山》:一首雄浑壮丽的史诗
毛泽东诗词中的井冈山情韵
编辑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