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影像:影像教学与影像实践》是于幸泽老师通过对“观念影像”的历史、现状、发展及艺术家实践的梳理和评析,结合课程教学和学生的作品,以及自己的创作实践,既呈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存环境敏锐的洞察力,同时深入探讨了“观念影像”在综合性大学当代艺术教学中的可行性以及学生介入这项艺术活动的方式,为中国综合性大学学生成为中国观念影像创作与实践中的新生力量提供了重要样本。
“当代艺术”教学是中国综合性大学艺术教学中的全新课题,是培养学生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下,当代艺术表现形式的边界呈现模糊与消失的状态,作为一种当代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观念影像”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成为当代艺术家们广泛应用的艺术创作手段,在社会文化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影像艺术在观念、形式和方法上不断拓展和创新,“观念影像”以其观念性、批评性和叙事性,越来越成为当代艺术家、建筑师乃至普通大众表达艺术观点的方式。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为信息媒体中的一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新技术使得每个人都成了影像的实践者。但同时,如何让影像信息正确地、准确地表达观点,则成为综合性大学“观念影像”教学的重要课题。
于幸泽老师是当代艺术的实践者和思想者,他通过影像教学与影像实践课程,将他自己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传达给同济大学各专业的学生。在于老师的课程中,要求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不同群体的生活样式,从生活观念、生活主张、日常习惯的角度,揭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和冲突。通过影像作品,理解当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社会身份认同的改变、空间体验与生存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叙事方式的变化,发现社会生活中的活力元素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影像这一具有极强表现力的方式表述观察者的思维过程,阐述对社会的真诚理解,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主张。
本书是于幸泽老师通过对“观念影像”的历史、现状、发展及艺术家实践的梳理和评析,结合课程教学和学生的作品,以及自己的创作实践,既呈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存环境敏锐的洞察力,同时深入探讨了“观念影像”在综合性大学当代艺术教学中的可行性以及学生介入这项艺术活动的方式,为中国综合性大学学生成为中国观念影像创作与实践中的新生力量提供了重要样本。
序言
导言
第一章 影像发展简史
一、成像技术的进步
二、流动影像的诞生
第二章 影像属性特征
一、纪实性与真实感
二、机械性与科技化
第三章 当代影像观念
一、西方当代影像
二、中国当代影像
第四章 当代影像教学
一、现场与真实
二、目的与观念
第五章 影像课程实践
对话与作品解析
第六章 影像作品赏析
观念摄影
流动影像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