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界,《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大概以研究领域涉及“古今中外”而为人所知。一些朋友和同事还时有溢美之词,如“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之类。从表面上看,《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的研究似乎确有这样的特色,《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于古今中外俱有涉猎,而且均有专著问世:于“古”,《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有《韵图考》和与汪寿明先生合著的《汉语音韵学纲要》;于“今”,《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有《汉语的构词法研究》一书在海内外发行,并有《字本位与汉语研究》一书为学界注目;于“外”,《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有《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一书的中英文版在国内外出版;于“中”,或者说当下中国,则有《危机下的中文》一部忧世之作。至于交织古今中外的,则有已重印十余次的《汉英语对比纲要》和《中外命名艺术》等书,还有关于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几十篇论文和四五部译著。而且《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横跨几个学科担任博士生导师,培养的学生搞古、今、中、外的都有,从表面上看,《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似乎也当得起这四个字。但实际上,每当《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听到这四个字的赞语时,心中有的只是惴惴不安。所谓“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真正学贯中外的大师早已远去,时至今日,《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再也不可能见到王国维、陈寅恪、林语堂、钱锺书那样的巨人,甚至连《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的师辈——王力、吕叔湘、许国璋等,也已成了不可逾越的高峰。今天《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谈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毋宁说只是在谈论一个目标,一种努力方向,希望年轻人从《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身上跨过去,接上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始终觉得《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这一代只是过渡的一代,《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既缺乏前辈那样的扎实功底和深厚学养,又缺乏年轻人那样的闯劲和开阔视野,而且年纪已近古稀,再要有大作为已经很难。能够认真做好传交工作,把《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从前人那里学来和自身积累的点点滴滴交给后人,让他们在新的起点上向高峰攀登,这大约是《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能对历史做出的交代。作为这一代中正巧旁涉古今中外各个方面的一个比较特殊的个体,《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想《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的经历对年轻人来说,也许会引起一点兴趣,不过对他们的治学道路是否有用,《潘文国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者学术研究丛书》作者就不敢说了。
在学界,我大概以研究领域涉及“古今中外”而为人所知。一些朋友和同事还时有溢美之词,如“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之类。从表面上看,我的研究似乎确有这样的特色,我于古今中外俱有涉猎,而且均有专著问世:于“古”,我有《韵图考》和与汪寿明先生合著的《汉语音韵学纲要》;于“今”,我有《汉语的构词法研究》一书在海内外发行,并有《字本位与汉语研究》一书为学界注目;于“外”,我有《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一书的中英文版在国内外出版;于“中”,或者说当下中国,则有《危机下的中文》一部忧世之作。至于交织古今中外的,则有已重印十余次的《汉英语对比纲要》和《中外命名艺术》等书,还有关于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几十篇论文和四五部译著。而且我横跨几个学科担任博士生导师,培养的学生搞古、今、中、外的都有,从表面上看,我似乎也当得起这四个字。但实际上,每当我听到这四个字的赞语时,心中有的只是惴惴不安。所谓“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真正学贯中外的大师早已远去,时至今日,我们再也不可能见到王国维、陈寅恪、林语堂、钱锺书那样的巨人,甚至连我们的师辈——王力、吕叔湘、许国璋等,也已成了不可逾越的高峰。今天我们谈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毋宁说只是在谈论一个目标,一种努力方向,希望年轻人从我们身上跨过去,接上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我始终觉得我们这一代只是过渡的一代,我们既缺乏前辈那样的扎实功底和深厚学养,又缺乏年轻人那样的闯劲和开阔视野,而且年纪已近古稀,再要有大作为已经很难。能够认真做好传交工作,把我们从前人那里学来和自身积累的点点滴滴交给后人,让他们在新的起点上向高峰攀登,这大约是我们能对历史做出的最大交代。作为这一代中正巧旁涉古今中外各个方面的一个比~较特殊的个体,我想我的经历对年轻人来说,也许会引起一点兴趣,不过对他们的治学道路是否有用,我就不敢说了。
说来有意思,人在年轻时都怀有各种梦想,但真能在日后实现的,却寥寥无几。而我竞可说是这寥寥无几中的一个!在中学时我们都写过诸如“我的理想”这样的作文,而我在高三时写的作文,其理想竟是用英文把中国古典文学介绍到世界去!须知那是在1962年,最讲政治的年代,而中国几乎处在与世隔绝的状况下,不要说与国外的交流,甚至学外文的人数也非常可怜,更不要说有什么“对外汉语”“对外文化传播”之说了,而我竞鬼使神差地写了这么一个“理想”,仿佛冥冥之中已经预知我几十年后的职业生涯了!想来真有点不可思议,其实在当时,只是我无法割舍我对英语和古典文学的两大爱好,梦想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而已。因此我的“古今中外”,其实在那时已埋下了种子。
在“古”与“外”两个爱好上,我是从“古”开始的。余生也晚,没有上过私塾,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国学”教育,对古典文学的爱好是从小学时的乱读开始的。与那个年代许多人一样,我读的是《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说唐》《三侠五义》那样不入现代人法眼的通俗小说,当然也有现代人看来也有点意义的《说岳全传》《封神榜》《列国志》,特别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所谓几大名著我在小学时就已读得差不多了。而且我读书还有一点与人不同,一般小孩子看这种小说,碰到《红楼梦》里的那些诗词,《三国演义》里那些“后人有诗叹日”,或者《西游记》里那些骈文般的场景描写都是跳过不看的,而我却能读得津津有味。这一“乱读”造成了几个后果,一是多少有点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二是养成了爱读课外书的习惯(我到现在还认为,所谓“知识”,都是从课外书看来的,课堂上其实学不到多少东西),三是培植了对诗词的爱好,不久我对古典文学的爱好就从小说转到了诗词。
潘文国,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创系系主任、对外汉语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前会长。国内外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研究领域横跨理论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汉语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语国际教育等,在汉英对比研究j汉语字本位理论、汉语等韵理论、汉语构词法史、西方翻译理论、对外语言文化传播等方面均具重要影响。已出版专著9部、译著6部、编著20余部,发表论文250余篇。主要成果包括专著《汉英语对比纲要》《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汉英语言对比概论》,译著《二千年前的哲言》《朱熹的自然哲学》《赫兹列散文精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等。
总序
我的“古今中外”之路
——代前言
第一部分 汉英对比
对比理论
语言对比的哲学基础
——语言世界观问题的重新考察
关于对比语言学理论建设和学科体系的几点意见
换一种眼光何如?
——关于汉英对比研究的宏观思考
汉英对比是一项综合工程
对比语言学的目标与范围
新时期汉英对比的历史检阅
——理论与方法上的突破
对比语言学方法论研究的思考
语言对比研究需要上天入地
对比史
比较汉英语语法研究史的启示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
中西的语言与文化研究
重建西方对比语言学史
——洪堡特和沃尔夫对开创对比语言学的贡献
对比语言学的新发展
技而进乎道
——中国对比语言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具体对比
汉英构词法对比研究
字本位和词本位
——汉英语法基本结构单位的对比
树式结构和竹式结构
汉英命名方式差异的语言学考察
“字”与Word的对应性
从英汉语“嵌字诗”说起
——谈文字游戏对语言对比研究的意义
英汉语篇对比与中国的文章之学
作为文化史的语言研究
——英汉语的语言研究史对比
第二部分 翻译研究
翻译史
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
——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
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从“文章正轨”看中西译论的不同传统
佛经翻译史三题
……
文章学翻译学
翻译理论
典籍翻译
诗歌翻译
附录:潘文国部分论著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