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著作所关注的是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问题。作者通过东南亚山地的历史指出,国家总是试图将山地的居民集中到平地,从事水稻种植,而山民则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国家的控制。传统的观点将山地的居民看做是落后和野蛮的,国家政权延伸到这些地区被看做是推动了这些地方的进步。但是斯科特通过对这个地区历史的研究发现,看起来似乎是落后的山地少数民族可能并不落后,他们居住在山上,选择了不同于谷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因为他们希望借此逃避国家的统治。
作者指出,他讨论的对手是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因为在布罗代尔那里,文明与国家经常是被混在一起的,而作者则强调,在国家统治范围之外,有着同样的文明。
本书在2009年出版以后,迅速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并多次获奖。
2009年获得奖项包括:
“美国出版业协会专业和学术分会(The Professional and Scholarly Publishing Division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颁发的Prose奖提名奖;
获2009年ForeWord Magazine政治学类青铜奖章;
被Reason杂志评为2009年的Z佳著作。
2010年获得了许多比较重要的奖项:
福冈亚洲文化奖委员会颁发的亚洲学术奖;
康涅狄格图书中心颁发的非小说类奖;
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费正清图书奖;
亚洲学会颁发的Bernard Schwartz图书奖。
赞米亚(Zomia)是一个新的名字,包括了从越南中央高原到印度东北部地区的所有海拔300米以上的地方,它横括了东南亚的5个国家(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和缅甸),以及中国的4个省或自治区(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省的一部分)。其面积有250万平方公里,居住着1亿少数族群人口,他们的族群错综复杂,语言多种多样。地理上,赞米亚也被称为东南亚大陆山地。因为这个巨大的区域位于9个国家或地区的边缘,却不在任何一个的中心上,而且跨越了通常意义上的地理区域(东南亚、东亚和南亚),此外令人感兴趣的还有它的生态多样性以及与国家的关系,正像跨国家的阿巴拉契亚山区一样,赞米亚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对象和一种新的地域研究思考方式。
我这本书的论点简单、有启发性而且容易引起争论。赞米亚是现存最大的地区,那里的人群尚未被完全纳入到民族国家中,但它的时间屈指可数。虽然在不久前,大多数人类还是这样自我管理的人群;今天,从谷地王国的角度,他们被看作“我们的活祖先”,“在有水稻种植、佛教和文明之前的我们”。与此相反,我主张最好把这些山地居民看作逃避者(runaway)、逃亡者(fugitive)或被放逐者(maroon),在过去2000多年中,他们成功逃避了谷地国家建设工程的压迫——奴役、征募、赋税、劳役、瘟疫和战争。他们所居住的区域也许更适合被称为碎片区(shatter zones)或避难区。
实际上,和他们有关的一切:谋生手段、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甚至颇有争议的口头传承文化,都可以被认为是精心设计来远离国家的控制。他们分布在崎岖不平的山地,他们的流动性、耕作习惯和亲属结构,他们适应性极强的民族认同,以及他们对预言中千年领袖的热衷,这些都有效地帮助他们避免被统合人国家体制,也防止他们内部形成国家体制。他们大多数人要逃避的国家就是早已成形的中国汉王朝。逃避的历史可见于许多山地传说。尽管公元1500年以前的资料还有些推测成分,但这之后的文献足够清楚,包括明清时期政府经常发动针对山民的战争,以及19世纪中期中国西南地区规模空前的起义高潮,这导致数百万人寻求避难所。此外关于逃避缅甸和泰国国家发动的劫掠奴隶行为的记载也同样丰富。
尽管赞米亚所横贯的亚洲范围已很广阔,但我希望我的观点能在这之外引起共鸣。
无论是当代或历史上,大量有关国家形成的文献都不曾注意到它的另一面:蓄意和反应性的无国家历史。这是一个逃避者的历史,离开了逃避者的历史也就无法理解国家的形成。正是他们造就了这个无政府主义者的历史。
在国家形成和非自由劳动力体制中,许多人群的历史被排斥在外,包括吉卜赛人、哥萨克人、新世界中由逃避西班牙殖民归化区(reducciones)统治的人所形成的多语言混杂部族、菲律宾人、逃奴群体、沼泽阿拉伯人(Marsh Arabs)、西南非洲的游牧民族(San-Bushmen)等。在这本书中,这些历史也被涵盖。
作者詹姆士·斯科特是美国人类学界研究农民问题的领军人物,其《农民的道义经济》一书出版以后,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其《弱者的武器》和《国家的视角》都对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现在是耶鲁大学的政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其主持的“农业研究”是一个跨国的高水平博士后研修项目,至今已经延续了近20年。
作者上述三部著作都已经在中国翻译出版,(《农民的道义经济》,程立显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译林出版社,2007;《国家的视角》,王晓毅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并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国家的视角》中文版出版以后,迅速荣登《新京报》学术著作畅销书榜,并不断加印,被一些相关学系列入教学参考书。
前言
1 山地、谷地和国家
关于赞米亚的介绍
2 国家空间
统治和征用的区域
3 人口和粮食的集中
奴隶制和灌溉水稻
4 文明与化外之民
5 远离国家,进驻山地
6 逃避国家和防御国家
逃离的文化和农业
6 1/2口述、书写和文本
7 族群形成和进化
一个激进的建构主义案例
8 复兴的先知们
9 结语
注释
译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