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文学研究为什么长期没有得到重视并深入开展呢?这与中国学者惯常以文学成就史作为文学史研究的视点有关。
坞壁及聚族而居主要存在于十六国以及北朝初期,随着北魏孝文帝迁洛,北方逐步统一,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建立在洛阳,乡居的文人纷纷走向都市,因此文学活动渐多,文学写作渐成气候,由乡居到都城,北朝文化在北魏时期发生了大的变化。但是,由于这些活跃于都城的文人,大多数来自乡里,他们身上带有强烈而顽固的乡里文化的特质,因此北朝在北魏以后的文学发展,并不因为都市文明而洗掉乡里文化特性,事实上是经过这些由乡里走向都城的文人结合了乡里与都城两种文化要求重建的结果。
《从乡里到都城:历史与空间视野中的北朝文学》是作者在掌握了大量材料后得出的结论,也是继著名学者曹道衡先生之后取得的一个突破性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北朝文学没有到得研究者的重视。我们所熟悉的各种文学史基本上没有将其列为专题,北朝文学研究的得以开展,归功于先师曹道衡先生。据曹先生说,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学者访问日本,日本学者向他问起北朝文学的研究情况,他虽略作回答,但开始意识到这是一必须要开展研究的领域,必须通过研究回答北朝文学的特质、成绩和造成独有现象的深层原因诸问题。从日本回来以后,道衡师开始展开对北朝文学的研究,在其后二十余年间,他对北朝文学的分期、性质、特征、代表作家作品、成就与局限,北朝文学与南朝文学间的关系等最基本的问题都作了荜路蓝缕的开辟工作。自此以后,北朝文学史才开始正式进入研究者视野。比如曹先生弟子吴先宁博士论文,以《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为题,对北朝文学具有的文化特质作了深入研究,其思路和研究方法即是沿着道衡师研究的方向拓展,其著作是继道衡师之后的北朝文学研究重要成果。
北朝文学研究为什么长期没有得到重视并深入开展呢?这与中国学者惯常以文学成就史作为文学史研究的视点有关。北朝文学与南朝文学相比,其文学成就一直被认为仅有北朝乐府可以略为重视以外,其余的便是庾信、王褒等由南入北的作家了。事实上,北朝文学从北魏以后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特质,这也就是《隋书-文学传序》所说的“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曹道衡先生通过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在南北朝后期,北朝文学是处于上升阶段而南朝文学则多少处于下降阶段。这个观点第一次对北朝文学的价值和地位作了科学的判定,是对既往南北朝文学研究结论的拨乱反正。北朝文学后期成就取得的原因,并不是仅向南朝文学学习的结果,而是北朝独特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所形成的,也就是说北朝在与南朝对峙的过程中,北人的生活场景、生活方式和文化教育形式养成了他们独特的气质,这些气质逐渐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表现并最终形成鲜明的文艺特征。因此,要研究北朝文学的发展,势必要研究北朝文学赖以发生的土壤——北朝社会,要从北人生活方式和文化教育形式中探究文学的发生、发展。对此,曹道衡先生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讨,他特别注意到动乱中的北朝人生活方式——坞壁对北人在文化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所造成的影响。尽管曹先生说这个方法受到陈寅恪和唐长孺历史研究的启发,但如何运用于文学史研究上,则是曹道衡先生的发明。他的这种研究突破了以往以文学成就高下作为文学史研究者关注对象的局限,而是将文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研究它的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着眼点在这个现象产生的外部和内在的诸多历史条件。这个研究需要更多的历史学的观察,北朝文学从十六国开始,发展至北齐、北周以后文学才出现比较成熟的写作,但这种发展的过程是如何开始的?文学在怎样的环境中存在和发展?这些问题依靠以往的研究经验,即以作品分析展开研究的模式显然是无法进行的。因为十六国时期没有出现有成就的作家,当然也没有成熟的文学作品,显然无法开展深入的文学史讨论。但是若从历史现象考察,却能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十六国之前的汉魏时期,文学,尤其是诗歌写作已经非常成熟,出现了建安文学、正始文学以及西晋文学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和作品,文学观念深入人心,文学理论也出现了《典论·论文》和《文赋》这样成系统的著作,为什么西晋末一场大乱,北方立刻进入大萧条。大乱中北方有一批士人南下,但仍然有很多士人和文人留下来。比如左思、潘岳、潘尼、挚虞等就没有南下,史书记载他们在乱中亡故,但是仍然说明像他们这样的文人还有不少滞留北方。他们受到过良好的文学熏陶和训练,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没有开展文学写作呢?这说明北朝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这种现象的造成产生了影响。因此,曹道衡先生关注到北朝普遍存在的坞壁,对北朝文学出现这种状况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曹道衡先生这一观点发表在他的《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一书中,这个观点不仅为北朝文学研究开辟了新视角,也对当前中国文学史研究如何在方法上深入开拓作了示范。
蔡丹君,女,湖南株洲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曾先后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京大学文学部访学。目前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文献研究,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序 傅刚
绪论
第一章 “还居乡里”:西晋末年文人、文学的存续
第一节 西晋末年北方坞壁中的文人与文学
第二节 凉州地区的乡里著姓及遗民文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六国时期的胡族政权与乡里士人
第一节 十六国胡主与乡里士人之间的文学互动
第二节 “乡论”社会与文学复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魏的乡里制度变革与文学发展
第一节 平城政权、崔浩案与北方文学低谷时期的形成
第二节 北魏乡里私学制度的发展与文学力量之衍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魏末乡里士人群体在洛阳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洛阳社会与文人群体的形成
第二节 乡里士人对洛阳文学发展模式的接受
第三节 乡里社会生活对文学的影响:以俗赋、家训和碑铭为中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朝末期都城文学的发展及其对南朝文学的超越
第一节 北朝都城的文学新风与文学特质
第二节 官方图书抄撰:北朝末期都城文学发展的新机制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原典
二、中文论著(以姓氏拼音为序)
三、汉学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