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入差距的适度性与预警机制研究》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了中国收入差距的适度性评价指标体系,与居民对收入差距的主观心理承受力的调查分析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刻画了中国收入差距的适度性,然后从多角度探讨了中国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单指标监测预警系统,以及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综合指数监测预警系统。研究发现,中国的收入差距整体上仍然处于较为适度的水平,处于居民的主观心理承受力的安全范围之内。《中国收入差距的适度性与预警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中国的收入差距大幅超过“警戒线”(依据国际上广为接受的基尼系数标准判断)却依然和谐发展的现实,丰富了经典的收入分配理论研究,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何在具有竞争性需求的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稀缺资源和产品始终在人类的经济行为中非常重要。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先贤孔丘就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而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进行分配活动时,如何通过保持一个适度的收入分配差距来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协调始终是一大难题。收入差距过小,看似公平,却无法激励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会抑制经济效率的提升;收入差距过大,即使提升了经济效率,但如果超过社会成员的主观心理承受力,就会危及社会公平和稳定,而唯有保持一个适度的收入分配差距,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对收入差距的适度性及其监测预警展开深入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在人们收入普遍大幅增长的同时,相互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持续拉大,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当前,中国收入差距究竟处于何种水平?是否适度?又该如何进行监测预警和调控?在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究,也具有很好的实践价值。
本书首先梳理、剖析收入分配差距适度性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内涵与判断标准。然后使用翔实的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透视,并与欧美日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收入分配差距的适度性做法作对比分析。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构建了中国收入差距的适度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因子分析的Topsis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收入差距的适度性进行综合评价。考虑到收入差距的适度性具有很强的主观价值判断的规范性特征,本书又使用问卷调查数据对居民的主观心理承受力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其次从经济结构的变动、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等多角度全方位探讨中国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并采用基尼系数单指标、泰尔指数单指标以及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综合指数预警方法对1997~2015年的中国收入差距的适度性进行监测预警,然后使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6年、2017年的中国收入差距的适度性警情程度进行了拟合预测。最后基于前述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中国形成适度收入分配差距的整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本书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从不同视角和数据来源分析的结论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大概在21世纪前10年的后半期出现了转向。第二,何为适度的收入差距,实践上尚无定论,其总是受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理念、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缓和初次分配的收入差距,各国政府都会通过再分配措施对本国的收入分配进行适度的干预和调节。第三,适度的收入差距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含义:从量上看,收入差距要处于一个“合适”的区间范围之内;从质上看,收入差距要是“合理”的,不能超出社会成员的主观心理承受力,不能危害社会公平和稳定。第四,五大发展理念深刻阐释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命题,在当前阶段,适度的收入差距应该契合五大发展理念。第五,尽管当前中国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发现,中国的收入差距整体上仍然处于较为适度的水平,但是中国不同省份的收入差距状况差异较大,表现出了较强的地区不均衡性。第六,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发现,从整体上来看,当前中国的收入差距仍处于居民主观心理承受力的安全范围之内,即中国的收入差距仍然是适度的。第七,通过收入差距形成的来源分解,发现了居民之间工资收入差距的缩小、居民接受的政府转移支付收入更加的公平化,是促使中国整体收入差距在21世纪前10年的后半期出现转向的主要原因。生产率变化导致的经济结构的变动、教育和人力资本的差异、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影响等是促使中国收入差距演变的内在根源。第八,通过收入差距适度性的预警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整体上处于中警区,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但整体风险仍然可控,使用灰色GM(1,1)模型进行拟合预测的结论是:2016年、2017年中国的收入差距适度性警情程度仍将处于中警区。
王全意(1974—),男,汉族,河南信阳人,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副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承担《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中级经济学原理》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区域经济。主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以上科研和教研项目四项,参与研究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参与出版学术专著、教材4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3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和收入差距的适度性内涵与判断标准
2.1 相关概念及常用收入差足巨测度指标的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2.3 收入差距的适度性内涵和判断标准的界定
第3章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及同部分国家比较分析
3.1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格局下中国的收入差距演变
3.2 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
3.3 中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演变
3.4 中国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演变
3.5 中国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演变
3.6 中国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基于CHIP和CFPS统计数据的分析
3.7 中国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及启示:全球视角
3.8 本章的主要结论
第4章 中国收入差距适度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
4.1 中国收入差距的适度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收入差距适度性的测度方法
第5章 中国收入差距的适度性实证测度与综合评价
5.1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中国收入差距适度性评价
5.2 基于居民主观心理承受力的中国收入差距适度性综合评价
第6章 中国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
6.1 中国收入差距形成的来源分解
6.2 经济结构变动对中国收入差距演变的影响——基于一个城乡两部门经济模型解释
6.3 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对中国收入差距演变的影响
6.4 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对中国收入差距演变的影响
6.5 对外贸易对中国收入差距演变的影响
第7章 中国收入差距适度性的预警机制及拟合预测
7.1 经济预警理论与预警方法分析
7.2 中国收入差距适度性预警系统的设立
第8章 促进中国收入适度分配的整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8.1 促进中国收入适度分配的整体思路
8.2 促进中国收入适度分配的对策建议
第9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后续研究展望
附录:《中国收入差距的适度性与预警机制研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