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北段的自然河流,历史上曾经是重要漕运河道。本书对漕运时期北运河的治理和变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金元明清四朝为保证漕运而采取的治理手段,梳理了北运河的河道变迁过程,重点复原了金元时期北运河的河道位置,系统地分析了明清时期北运河的治理手段和河道变迁规律。*后,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北运河河道治理的空间特点和历朝河道治理的时代性以及演变过程,阐明了河道治理和变迁与运河漕运之间的关系。
本书可供历史、地理、水利、交通、城乡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及企业、政府部门等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每当人们听到这首歌,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想起祖国,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大河”成了每个中国人心中永恒的乡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家乡的河,对不同的人而言,家乡的河或许是具象的,彼此之间并不一样。但是有一条“大河”却能超越具象,上升为民族精神并在每个人心中引起集体的共鸣,这就是纵观南北数千里,流淌数千年,集无数中国人经验与智慧于一体的京杭大运河。众所周知,大运河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维护国家完整统一、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元素,是先人留给今人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足以光耀千秋,永存于世。
在封建时代,王朝统治有赖于漕运,漕运畅通有赖于河道治理,因此运河水利治理是运河文化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北运河在历史上是京杭大运河最北部的一段漕运河道,北近京师,南达河海,是人员往来和各种物资汇总之区,文献上称其为“万国朝宗之地”。俗语说“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历史上北京城的发展和繁荣一刻也离不开大运河的经济支撑作用。同样.作为北京地区的漕运通道,北运河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北运河漕运始自于金代潞水漕运,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同样借助漕运维持都城繁荣和国家运转。北运河是京师附近最重要的漕运通道,而运河河道治理关系到漕运畅通与否,进而影响到国计民生,因此历代王朝均十分重视北运河河道的治理。关于北运河河道治理,历史没有专门水利治理的志书,关于其治理多散记于各类漕运文献当中,或者存在于关于河流水利治理的文献当中。或许基于历史文献缺乏与零散的缘故,在近现代关于运河的研究当中,对于北京地区运河的各类研究文献,多关注北京城内及城郊的运河河道治理和变迁,北运河河道治理和变迁却成了一个研究的“盲区”。在目前关于北京地区的河流水系研究中,永定河、温榆河、通惠河、坝河等河流都有专门论文或著作问世,但关于北运河的研究成果却十分稀少。可见,关于北运河河道治理和河道变迁的研究十分薄弱。
鉴于前人对于北运河研究的不足,本书重点对漕运时期北运河河道的治理和变迁进行了专门研究。北运河的漕运时代,是指自金代北京正式成为封建王朝都城以后,潞水实行漕运开始,历经金元明清四朝,在长达近千年的时间里,北运河一直发挥漕运作用的时期。虽然北运河号称运河,但其本身却是一条自然河流,作为漕运河道以后,因漕船航行需要,北运河河道受到人力的强烈干预,河道形状和变迁均呈现出迥异于纯粹自然河流的面貌。运河治理和变迁属于古代水利工程治理方面的重要内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完善,北运河的治理和变迁过程为此提供了一个非常完好的案例。
陈喜波,男,博士,北京物资学院运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地名学会理事,北京市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运河文化、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城镇体系演变等。在《地理研究》《城市发展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3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有《历史时期京津地区城镇体系演变研究》。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区概况
第四节 研究区水文特征和主要河流
第二章 金代以前北京地区的运河
第一节 隋唐以前北京地区的运河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永济渠
第三节 关于萧太后运粮河的讨论
第三章 金元时期潞水河道的治理与变迁
第一节 金代潞水河道的治理与变迁
第二节 元代白河变迁
第三节 元代白河河道治理
第四节 白河堤防建设与河道疏浚
第五节 金元时期白河水道复原研究
第四章 明代白河治理与变迁
第一节 漕运制度变迁
第二节 北运河河道治理与变迁
第三节 通惠河的重新开通
第四节 它运与昌密水道
第五章 清代北运河治理与变迁
第一节 漕运概况
第二节 北运河河道治理
第三节 北运河堤防建设与维护
第四节 北运河河道浚淤
第五节 通惠河、温榆河和会清河河道治理
第六节 蓟运河河道治理
第七节 永定河治理与北运河关系
第六章 北运河治理和变迁的特点与规律
第一节 北运河治理的矛盾性
第二节 北运河的水源治理
第三节 北运河治理的方法
第四节 北运河河道变迁的规律
第五节 北运河治理的特征
第六节 北运河水系格局与河道治理的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