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我国,休息权制度失灵带来的社会问题越发突出。“996工作制”盛行、“过劳死”事件频发,令人不禁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休息权制度的失灵——人们日益增长的自由时间需要与社会时间不规范不公平的分配之间的矛盾——正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正因如此,对休息权展开系统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突出的紧迫性。本书正是针对这一社会问题,从工时博弈的角度进行法理分析的著作,对解决我国当前社会时间分配不规范、不公平的问题具有学术价值。
序
黄镇博士的《工时博弈——休息权的实现与限度》一书,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加工完成的。坦率地说,书稿所涉及的问题范围已经大大超出当年博士论文选题设计的初衷,即对休息权及其实现机制展开研究。当时,我们已经意识到,对我们这个以勤劳为本的民族来说,随着物质需要的逐渐满足,休息的权利已经成为一个问题了。我们需要从微观层面,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分析与思考中国人的休息权是如何实现的。黄镇博士的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都超出了这个范围,推进了我们对休息权利的深入思考。
他的研究,涉及休息、休息权等基本概念,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对于休息权以及诸如病假、产假、探亲假、节假、劳动时间等各种具体权利的规定,司法审判案件中有关休息权的案例,可以说,比较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我国现行有关休息权的各种制度及其实现中所面临的法律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书稿中,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休息难,“难”在哪里了?休息权利背后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人们争取自己的休息权利,究竟意味着什么?用他的话说,就是“工时博弈”。在这场有关时间的博弈中,各方在争取什么?他敏锐地观察到,有关时间的博弈,其实是一种生命方式的博弈,即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生命。
在《美国工厂》这部影片中,记录了中国企业家曹德旺在美国举办实业与美国本地劳工之间围绕是否成立工会发生的故事;在海外,华人经常因为自己的勤勉而被当地人投诉,如华人商铺在当地的休息时间继续开业;在中国,企业老板、单位领导带头加班,也是一个常态化的普遍现象;第*代的农民工更是以争取更多的加班机会为满足。其实,勤劳,换言之,就是生活不易、不拼不行。而当生活条件改善之后,情况或许就不同了。尽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劳动的强烈意愿与放弃休息机会依然可能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被当作一种美德,但是,美好生活*终一定会体现为人们对自己可支配时间的自主与有效的控制,体现在人们从事自己乐于从事的活动的能力的提高。法律上,对休息权的保护,只是人的这一愿望的体现;其实现程度,取决于基于现实条件的社会博弈。
黄镇博士讨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葛洪义
2020年2月28日于广州大学城
前言
我国当下,劳动领域中的工时博弈越发激烈,“996工作制”盛行、“过劳死”事件频发。人们不禁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尽管我国《宪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但现实中工时博弈的结果是劳动者的休息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人们日益增长的自由时间需要与社会时间不规范不公平的分配之间的矛盾,正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正因如此,对工时博弈展开系统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突出的紧迫性。
在劳动法的研究进路中,休息权的实现往往被理解为“劳动者利益的实现”。然而根据对马克思时间理论的分析,我们发现:休息权制度化的初衷并非仅仅在于保护劳动者的自由时间利益,更在于平衡劳资双方在工时分配问题上产生的利益冲突,即工时博弈。由此出发,休息权研究应当超*“单一保护模式”,进入“多元博弈模式”。
因此,本书将以马克思时间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当前我国社会工时博弈的主要矛盾为现实面向,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休息权理论。
本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理论篇。运用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economic analysis of law)探析休息权制度产生的经济基础;从辩证的角度,考察工时博弈关系中的内在矛盾,厘清休息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基于休息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勾勒出休息权实现的博弈机制。
其次是实证篇。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展开研究,揭示工时博弈领域存在的规范竞争现象;运用案例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相关生效司法判决文书展开实证研究,描绘工时博弈真实的交锋情况,归纳出工时博弈的主要争点;根据规范与案例分析的结论,推演出工时博弈的三种模式。
*后是应用篇。以前述理论与实证分析为基础,提出工时立法应当遵循的原则建议;以产假制度为例,运用工时博弈与休息权相关理论剖析该制度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提出以家庭生育假作为产假制度改革的参考路径。
本书的主要结论包括:
第*,休息权研究的元问题是社会时间的规范分配问题,人们日益增长的自由时间需要与社会时间不规范不公平分配之间的冲突,是导致当前我国工时博弈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
第二,休息权制度化的初衷并非仅仅在于保护劳动者的自由时间利益,更在于平衡劳资双方在时间分配问题上产生的利益冲突。因此,休息权的实现不仅是指劳动者利益的实现,更是指劳资双方通过规范的方式对工作时间做出合理有效的分配。
第三,工时博弈的基本矛盾是作为经济基础的工作时间分配关系与作为上层建筑的休息权之间的矛盾,因此,当工时分配关系发生变化时,休息权立法也应当及时做出回应。
黄镇,安徽安庆人,法学博士。现任暨南大学助理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广东省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
主要从事法理学、劳动法学研究,在工时博弈、休息权、社会时间分配机制等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社会时间分配机制:马克思时间理论的法学重述”(2019年)、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研究项目“家庭生育假立法问题研究”(2018年,已结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基于马克思时间理论的休息权合法性论证”(2017年,已结项)等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
2020年入选第三期暨南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砺金计划”;2018年入选第五批暨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支持计划;2017年获第四届暨南大学本科教学校长奖;2016年获第四届暨南大学本科课程新任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目录
图表索引
绪 论
第一节 话题的起源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分析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主要内容与创新
理 论 篇
第一章 工时博弈的法理镜像
第一节 工时博弈与信号传递模型
第二节 制度意义上的自由时间起源于工时博弈
第三节 重复博弈促使劳动力市场形成分离均衡
第四节 分离均衡引发工作时间分配规范的生成
第五节 法律干预工时博弈的边界
第二章 作为法律权利的休息权
第一节 休息权的观念沿革
第二节 休息权的概念厘析
第三章 休息权实现的博弈机制
第一节 休息权实现机制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休息权实现机制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休息权实现机制的博弈结构
实 证 篇
第四章 工时博弈的规范竞争
第一节 请求权规范
第二节 抗辩权规范
第五章 工时博弈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判例统计分析概况
第二节 判例统计主要数据
第三节 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六章 工时博弈的三种模式
第一节 工时博弈分类的依据
第二节 强制加班模式
第三节 拒绝支付加班工资模式
第四节 混合侵权模式
应 用 篇
第七章 工时博弈的立法原则
第一节 当前我国工时立法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工时立法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 家庭生育假立法想象
第一节 生育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与核心手段
第二节 产假制度运行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动力
第三节 产假制度改革的三个共识与参考路径
结 论
一、预设前提语境
二、构建分析框架
三、分析现实问题
四、提出解决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