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灵魂从婴儿做起,像童年那样,咬着铅笔,对世界报以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
“你是个走夜路的人,有着星子的寂寥、清澈和富饶。”
多年前,有人说。
我明白,对方指的是灵魂,是心路,是一个青年的精神游荡。
那时正值青春,客居在京杭大运河畔的一座古城,为谁而来?何以至此?没有让自己信服的答案,只能说,随风而至。大学毕业,该城有个教书名额,荒着,我说我去吧。那情状,俨然一个春日里的少年,远远瞅见一新鲜树坑,即忍不住跳进去,立成一棵树苗,然后朝身上培土。
此地对这株流浪的树苗很仁慈,很优待,我没有丝毫的水土不服。生根后,我才慢慢知晓,原来它身世显赫:传说的黄帝诞生地,少昊的都城和陵墓,天下半数的存量汉碑,皆于此;膝下之邹县曲阜,即古称的“邹鲁”圣地,孔孟墨诸子门徒,土木鼻祖公输般,作《桃花扇》的孔尚任,皆生葬于斯;境内有“水泊梁山”和微山湖,绿林枭雄啸聚之地,除了梁山好汉,还风靡过义和团和“铁道游击队”,北洋乱世时还出过两任国务总理;诗仙李太白,竟有二十年浮生寄存于此,余下一栋“太白楼”酒旗飘飘。
学校的临街叫古槐路,因一株苍虬奇槐而得名,我去的时候,路两畔已满是它的子嗣了。推开窗正对一院千年古刹和一尊北宋铁塔,旁侧乃一条云集古代学霸的“翰林街”。
无疑,在时间深处,这是一座光彩照人的城池。奇怪的是,这份祖耀并未在现实中留下多少羽记,今天的它和它喂养的市井,看上去和别的地方一模一样。就像中国的各个城市,除了老人的方言和几样小吃,实在贡献不出什么异地感。可在历史上,它们曾多么个性鲜明、卓尔不群啊。
我像梦游一样来了,没有索引,没有向导,没有依傍。某个黄昏,当我骑车行至城郊一处废码头时,我停下来,注视那条睡着了的水,那条贯通南北、运输过大半个中国的水。晚霞泅红了河面,碎金汹涌,似万千锦鲤……恍惚间,我竟泪流满面,我觉得自己是乘船来的,从很远的时空,搭一条寂寞的船,搁浅了,就待了下来。
一晃十年。
它对我确实不错,那是我尽情生活的十年;是我心神飞驰、奋力用笔的十年;是我保持精神上单身的十年;后来,我对年轻人说:若想活得真实,活出新意,重获生命的起点和知觉,你一定要去异乡。
去异乡,是你摆脱群居和惯性、逃离熟人社会和影子人生的唯一路径。
在这儿,因为没有血缘,没有家谱和乡谊,没有前辈的热望、叮咛和斧正,所以你是寂静的、独立的。你与所有人的天然距离都一样,与外界只有精神联系,没有世俗约定。你可以尽情地活,像婴儿一样地活,活出一个未知的你。
在这儿,所有的结营和友谊,都凭嗅觉,都源于生命的相似和同质。
我青春时代的朋友,黏合的方式,多和寻书有关。师专外的深巷里,有一家私人书铺,售《方法》《书屋》《天涯》等杂志,凡染指它们的客人,店主仿佛有某种义务,总要撮合大家相识。那会儿没有手机,电话也不方便,每回去,店主总要说,某某某找你,然后进里屋,摸出一张字条来。那情形,常让我想起电影里的“地下交通站”。
去年惊悉,那群书友中,有两位已不在人间,我们最后一次碰面,对方才而立之年。如今,只要一想到,我再也收不到他们的字条了,即不禁眼角湿润,即会想起爱伦堡的那个书名:人、岁月、生活……
夜航船(代序)
第一辑
轮椅上的那个年轻人,起身走了
我们无处安放的哀伤
父与子
精神明亮的人
向儿童学习
从生命到罐头
决不向一个提裤子的人开枪
向死而生
谈谈墓地,谈谈生命
远行笔记(四章)
两千年前的闪击
第二辑
向一个人的死因致敬
一个房奴的精神大字报
白衣人:当一个痛苦的人来见你
打捞悲剧中的“个”
光荣的父辈
大地伦理(四章)
雪白
仰望:一种精神姿势
人类如何消费星空
被占领的人
……
第三辑
第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