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通过克雷丕林(E.Kraepelin)对躁郁精神病的描述,他之前的法里特(J.P.Falret)的“环性心境障碍”以及巴亚尔杰(M.Baillarget)的“两种形式的精神病”来回顾双相情感障碍史。更确切地说,克雷丕林在1899年的第六版论著中形成了“躁郁精神病”诊断,他认为这是一种本质上区别于早发性痴呆的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仍存在不同的形式。
双相情感障碍已涵盖越来越广泛的临床事实。它被细分成双相情感障碍I型(伴有躁狂发作)和II型(轻躁狂并可能以抑郁为主的阶段),持续时间至少两年,伴有轻躁狂和抑郁为主的亚综合征阶段,但不会有2个月以上的循环发作阶段。
双相情感障碍的形式各不相同。实际上,古德温和贾米森(Goodwin & Jamison,1990)之后,一些新克雷丕林式作者倾向于重新统一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反复复发;他们认为,复发次数比复发的躁狂或抑郁的性质更有助于区别两种病症,此外,患者的家族病史以及针对单一阶段的综合征的情绪调节剂也应考虑在内。
此外,从分类的角度来看,双相情感障碍II型自发性问题或单/双相障碍I型的连续记录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可能存在一种躁郁维度,抑郁期单独循环,从双相情感障碍II型到I型……这种量纲方法可以通过间歇期的逐渐减少来表现,同时将快速循环的双相情感障碍当做严格的极端症状。随着疾病的演变,复发节奏的加速,特别是在双相障碍上,已经通过丹麦案例记载证明(8000例单相障碍和2000例双相障碍),双相患者比单相患者高1.6倍多的复发率,复发危险相比单相患者也要提高得快(Kessin & Andersen,1999)。
阿基斯卡尔(Akiskal)认为连续性同样存在于双相情感障碍里。放弃传统的观点,他认为,存在双相情感障碍的特征行为,并且该行为的表现形式很微妙。他描述了“环性心境”和“心境高涨”,两者分别属于环性心境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II型,与两种心境障碍的名称相对应。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和《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CIM10)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分类问题尽管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但治疗方法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双相的疾病分类学地位之所以一直是争论的源头,是因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通常都是在症状出现几年后才得到确诊,从而耽误了治疗的时间,此外,众多医学和社会心理后果都加重了患者的生活负担。健康专业人员将在本书中找到抑郁症状、疾病的多因素根源及其治疗的详细描述。
的确,除了应对疾病发作,治疗目的也包括预防复发以及提供给患者(zui)理想的生活。这种治疗需要在症状(躁狂、抑郁或者混合)一开始好转的时候就进行,不至于终身,但要持续若干年。治疗既要与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形式、变化形式、急性发作期部分或完全缓解要求相适应,也要和患者的特点相适应(年龄、社会教育水平、个性、自我需求……)
如果说药物治疗对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也建议加入社会心理和(或)心理治疗作为辅助措施。
本书非常清晰地阐述了几个主要的问题:哪些药物(zui)重要?急性期有哪些治疗方法可用?哪些想法会改变病人的依从性?存在哪些可能有效的心理帮助?为了谁?什么目的?……
作者们精确、辩证地描述了针对双相情感障碍病人的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工具和阶段,无论是在发病的时候还是预防的时候。
许多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改善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再次住院率,通过建立信任关系提高诊断的正规性,促进有效的“复制”形式来减少压力后果,通过合适的建议解决家庭内部问题,去除疾病带来的伤害。由此全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大幅度提高患者的自信。
十几年来专门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程序如今已和生物治疗联系起来。
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如何评估情绪?如何辨别疾病的症状?躁狂或抑郁发作的预兆是什么?如何对抗抑郁的行为抑制?如何调节生活节奏(睡眠、饮食、可能的物质滥用……)?如何辨别(ji duan)思想或抑郁思想?如何制造替代思想?如何鉴定认知功能障碍图表以及如何探讨?如何减少那些隐藏的完美主义?如何处理加速发病的环境压力?如何重建自信?这些问题都会逐渐在本书中展开,通过众多临床案例来阐释……
我们的同事克里斯蒂娜??米拉贝尔萨容和伊莎贝尔??雷尼亚克索利尼亚克的这本书给专业课学生、健康专业人员、甚至家中有一个或者几个双相障碍(叫做环性心境障碍或者躁郁)成员的家庭带来了大量的实际帮助。
弗雷德里克??鲁永(Frederic Rouillon)
精神病学教授
巴黎笛卡尔大学
圣安娜医院
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