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位理论是模组化了的生成语法体系中理论概括为成熟、研究成果丰富的模块之一,扩充的格位过滤器是在格位过滤器基础上的重要理论发展。《格位理论的发展及其解释力研究》以扩充的格位理论为纲将现代汉语中一系列特殊句式进行统一解释和统一处理。
去年年底杨西彬博士告诉我,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已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将付梓出版,发给我审阅并请我作序,我欣然同意。春节前后事务少了一些,坐下来的时间也多了,所以有机会把书稿又细致地看了一遍。可以看出,从毕业到现在,经过七年时间的打磨沉淀,书稿愈加扎实厚重了。
学术研究贵在推陈出新,而非固守成规。格位理论是原则与参数模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模块,是对名词性成分的句法特征进行研究时回避不了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界迄今对格位理论的关注多集中在经典的格位理论。乔姆斯基的经典格位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极富理论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于是我早些年提出要对经典格位理论进行扩容。扩充扩容后的格位理论既要解释经典格位理论能够解释的语言现象,还要解释其解释不了的语言现象。体现在西彬博士本书中的研究成果正是这一理念的延续。本书试图以扩充的格位理论为纲将现代汉语中一系列特殊句式进行统一解释和统一处理,这种研究思路无疑是符合生成语法研究的基本精神的。本书既有语言事实的深入发掘,也有理论上的创新尝试。我跟西彬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常常说,学术研究贵在创新。我说我有个简单的办法来分辨你的研究有无创新以及创新是否成功。简单说来就是,乍看起来意料之外,定神深思情理之中。一个学术成果如果没有让人有意料之外,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代表没有新意。而读者看了你的文章,听了你的报告之后,应该有茅塞顿开,颇有道理的感受,不然你的创新可能不够成功,说服力可能不足。本书中,作者提出的“格位释放序列原则”及其对相关空位成分的创新解释,将形名谓语句归入非宾格现象并进行统一处理,这些新颖论断和独到分析就让我有了乍看起来意料之外,定神深思情理之中的感觉。不知读者诸君有无同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西彬是个有情怀有坚持的人,当年放弃工作读博、博士期间支教边远地区、工作之后远赴非洲,经历了常人不能经历之事,走了常人不能走之崎岖,心中有梦无惧风雨,才有他现在的成绩。
西彬不仅是勤奋的,也是幸运的。该书的部分成果不仅受到了学界同行的肯定和认可而得以发表,而且有幸获得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并将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他读博期间的导师,我为他由衷感到高兴!我相信,对于西彬博士来说,本书只是他阶段学习的一个总结,因为书中尚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
学术研究需要灵感和激情,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希望西彬能够以此为起点,持续思考,拥有更多灵感和激情,不断超越自己!
杨西彬,1980年出生于河南新密,201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获博土学位,师从著名语言学家徐杰教授,同年入职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主要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国际中文教育。先后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教育报》《语言科学》等核心报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 解决问题的需要
二 深化理论的需求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目标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目标
第三节 理论背景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五节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格”理论的来龙去脉
第一节 形态格一一传统语法
第二节 语义格一一格语法
第三节 句法格一一格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 经典的格位理论
二 扩充的格位理论
第三章 扩充的格位理论与保留宾语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评述
一 “移位说”
二 “非移位说”
三 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新的解决方案
一 “的” 的有无
二 领属关系的确定
第四节 保留宾语句的生成
一 “王冕的父亲死-被杀了”的生成
二 “王冕死/被杀了父亲”的生成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扩充的格位理论与体词谓语句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关于“体词谓语句”的疑问
一 能进入该结构的形容词有多少
二 “体词谓语句”的定性有问题吗
第三节 形容词谓语句的论证
一 中心语与修饰语地位不平衡
二 短语层面与句子层面不一致
三 重音位置的差异
四 总结
第四节 两种句式的共同特征
一 句末名词都很自由
二 句中名词的关系所受的限制一样
三 句末名词的格位需要解释
四 两种句式的同义结构相类似
第五节 统一的解释:“非宾格谓词”
第六节 两种非宾格结构的生成
一 保留宾语句的生成
二 “体词谓语句”的生成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扩充的格位理论与连动句
第一节 连动句研究前史
一 第一阶段共性期
二 第二阶段摸索期
三 第三阶段深入期
四 第四阶段争论期
五 第五阶段接受期
第二节 连动句研究述评
一 关于“连动句”的争议
二 语法理论对连动句的解释
三 研究述评
第三节 连动句的生成机制
一 连动句的范围
二 相关理论
三 连动句的生成
第四节 语言的差异与格位释放序列原则
一 其他语言中的连动结构
二 统一的解释:格位释放序列原则与句法实现
三 重新审视汉语中的限定式存在与否之争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扩充的格位理论与兼语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兼语句研究述评
一 “兼语句”的提出
二 关于“兼语句”的争议
三 语法理论对兼语句的解释
四 研究述评
第三节 兼语句的生成机制
一 兼语句的界定
二 兼语句的生成
三 取消“兼语”的理论优势
第四节 语言的差异与解释
一 不同语言中“兼语”表达的共性
二 统一的解释: 中心语的强弱特征与句法实现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相关思考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相关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