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爱读的诗,我也爱读
时序进入秋天,园林里反而热闹起来。在千声万籁之中,唯独那 蟋蟀的叫声引我谛听。蟋蟀虽然总是藏在繁花密草之中,但它的歌声 纯净嘹亮,显示着一种生命的力量。蟋蟀不仅伴我度过童年,而且一 直到现在,我已进入老年之际,它的叫声仍给我带来许多爽气清氛的 韵味。我就是在蟋蟀的鸣叫声中,开始读起一本《蟋蟀来电话了》的 诗集的。
蕞近几年,儿童诗的创作和出版有些回暖。孩子们喜欢读诗,也喜 欢写诗。不少的杂志设了专栏,专门发表孩子们的诗。在这大好的环境 和气氛下,又读到了韩国诗人姜小泉的诗集《蟋蟀来电话了》,自然是 喜上加喜。
读这本诗集的时候,正是深秋时节,又逢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 一场秋雨一场寒。然而,当我读起姜小泉的儿童诗时,刚读了几首,就 有融融的暖意在心里漾着,对他的诗也有了一种亲近感。及至多读了一 些,便感受到了诗人鲜明的个人印记,这就是澄澈深切。他的诗显示着诗人的特异敏感,诗的触角伸向孩子们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中。他理解孩子们的举手投足,喜怒哀乐。他不会刻意蹲下来, 故作姿态地写,他的每一首诗,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然流露。
他的诗显示着诗人的特异敏感,诗的触角伸向孩子们点点漓滴的生 活细节中。他理解孩子们的举手投足、喜怒哀乐。他不会刻意蹲下来, 故作姿态地写,他的每一首诗,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然流露。
他的诗,题材丰富,经过他心灵化的抒写,一切都变得更鲜活美丽。 他观察孩子的生活,欣赏大自然的万千气象,会发现浓郁的诗情画意。 诗人发而为诗,自然流畅,汩汩而来,似乎不求自得。
从他的诗中可看出,他在孩子们中间,和孩子一样,是个好奇心很 强的人。他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们在一起,纤芥毕见,他会邀请蜻蜓“坐 会儿再走吧”;可以面对蝴蝶说“春天的蝴蝶啊 / 坐上美丽的花朵 / 休息 一会儿再跳吧”;他喜欢画画,画“房子、院子和花园 / 还有屋前的白 杨树 / 井边成群的小鸡 / 统统搬到画纸上”。
可是,
无比嘈杂的蝉鸣声
我们又该怎么画呢
“画声音”,这是多么丰富的奇思妙想啊! 他的发现,他的想象,就是他的创造,创造充满诗意的生活。
他的诗,就是孩子们生活的读本,给孩子们快乐、智慧、想象力、 洞察的眼力和丰富的感情。
读这本诗集,可以让心静下来,学会沉下心来读一首小诗。我们的 目光游走于字里行间,情感变得更加细腻。学会读诗,就是学会感受, 感受诗意,感受诗美。
诗作为语言的艺术,除了感受语言的凝炼,还感受作为诗的音乐美。我在默默地读这些短诗的时候,会常常听到诗背后的声音,那是大自 然的千声万籁,那是亲情之间的互致情缘。诗给了我们歌声,给了我们音乐。 我想这是诗里蕴含的音乐,是诗人的感情之流留下的声音。这不仅是文字 的诗,也是歌唱的诗。
在这本诗集里,你会读到大量的可以谱曲演唱的诗。你看这首问答体 的《风》:
—喂,你今天干什么去了
—我?我在路边玩风车了
—那,你今天干什么去了
—我在天上放风筝了
—喂,今天晚上你要干什么
—我要去树林好好睡一觉
—我也要早点儿睡觉了
—哎呀,好困啊
—哎呀,腿好疼
这首写孩子和风的诗,用的是干干净净的短语,用了问答式,在一问 一答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诗人还用了拟人、拟声、排比、反复等手法, 使这些诗可以读出来,也可唱出来,它们是“歌诗”。
读这本《蟋蟀来电话了》的时候,我常常在想:我虽然早已不再是个 孩子了,但我也爱读这些诗。我可以和孩子们一样,无论是静静地默念, 还是大声地朗诵,这些诗可以引领我回归童年,细致地体验生活,发现生 活中的美。还有,我可以像孩子那样,学习诗意地品味生活。姜小泉的诗, 跨越国界、跨越年龄,给孩子们和我送来诗意的陪伴。
我还要补充说一说。这本诗集的译文,浅近上囗,那种亲切的语调, 如同孩子发自内心的话语,流利轻松,像呼吸一样自然。还有,这是一本“美 绘诗集”,整体上显示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增添了读诗的趣味。 姜小泉的诗,第一次在中国译介出版,做得这么好,编辑用了心。
代为序。
金波
2019 年秋,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