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谈国学》选取了李学勤先生近一二十年以来关于国学方面的学术成果,集结为上下卷。上卷:《论衡览要》,以讨论国学为伊始,探讨国学的源流和内涵,弘扬国学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钩沉易道》,以讨论《周易》为主线,结合考古学、文献学,追根溯源;《纂诂经籍》,以讨论六艺为依归,提出孔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下卷:《纵横百家》,以讨论诸子百家为要旨,充分利用新材料,考察古书的真伪年代和成书过程,论证诸子之学的历史地位;《寻根文化》,以讨论区域文化为重点,综合文献与考古成果,划分东周列国时代七个文化圈,说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多民族、多地区、多文化的特征和灿烂辉煌;《考镜源流》,以讨论中华文明历史为终端,追寻考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李学勤(1933年—2019年),男,生于北京,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
 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为中国学术事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宫长为,男,1957年出生于吉林市,就读于东北师大历史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后留动站,1998年出站后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现为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先秦史、简帛学和国学的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国家、院所等重大课题,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主编、参编30余部。
 
 
李学勤谈国学(上卷)|
 序读爱因斯坦给后世的信 / 1
 论衡览要
  
 壹
 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 / 3
 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 / 14
 走出疑古时代——在一次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 / 30
 谈“信古、疑古、释古” / 45
 关于学术史 / 52
 简帛与汉初学术史 / 55
 清代学术的几个问题 / 64
 《中国学术史》总序 / 71
 考古新发现与中国学术史 / 77
 贰
 国学与经学的几个问题 / 83
 国学的存立 / 99
 国学的回顾与前瞻 / 100
 在“国学热”中的几点思考 / 102
 小谈国学——一次讲课的提纲 / 111
 “国学热”中谈清华简 / 114
 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 / 126
 叁
 深入探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就和经验——“清华国学研究院与21世纪中国学术讨论会”开幕辞 / 131
 重读清华国学研究院《章程》 / 134
 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 137
 肆
 在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 140
 “孔子文化奖”获奖感言 / 143
 为往圣继绝学 / 145
 “国学大典”致谢辞 / 147
 “会林文化奖”获奖演讲 / 149
 伍
 在四川大学《儒藏》首发式上的发言 / 153
 致刘梦溪先生函 / 155
 《大家国学》总序 / 156
 《大家论学》弁言 / 159
 几点小小希望 / 162
 读《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 / 164
 欧阳红国学“口袋书”系列序 / 167
 新思考振兴国学——在“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上的致辞 / 169
  
 钩沉易道
 壹
 《周易》与中国文化 / 173
 关于《周易》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在易道论坛上的发言 / 180
 马宝善《易道宇宙观》序 / 184
 贰
 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 / 188
 续论西周甲骨 / 199
 殷墟出土的周人甲骨 / 210
 叁
 出土筮数与三易研究 / 215
 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 / 221
 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 / 228
 谈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纺轮的“易卦”符号 / 239
 肆
 帛书《周易》的几个问题(上) / 242
 帛书《周易》的几个问题(下) / 251
 帛书《系辞》略论(上) / 260
 帛书《系辞》略论(下) / 267
 伍
 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 / 274
 《归藏》与清华简《筮法》、《别卦》 / 281
 关于清华简《筮法》的五点认识和五个问题
 ——在清华简与儒家经典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 / 285
 陆
 关于《周易》的几个问题 / 293
 《周礼》大卜诸官的研究 / 300
 《周易》讲稿——2001年春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演讲 / 316
  
 
 ...........................
  
 李学勤谈国学(下卷)|
  
 纵横百家
 壹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 3
 诸子之学的历史地位——《诸子百家读本》序言 / 10
 新出简帛与学术分野 / 13
 清华简与先秦思想文化 / 24
 贰
 八角廊汉简儒书小议 / 32
 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 / 42
 日本胆泽城遗址出土《古文孝经》 / 49
 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 / 56
 从简帛佚籍《五行》谈到《大学》 / 61
 .......................................
 
 
 
 编后记 / 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