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借助“社会空间”的理论视角,以南京“老城南”核心片区的旧城更新为典型案例,将鲜活的旧城更新过程纳入“空间生产”的研究范畴,探索城市历史地区的“文化”如何作为一种策略性工具介入旧城更新之中,探究形塑城市社会空间的力量及其运作机制与结果,并对其中涉及的城市居民的“城市权”、文化在历史地区更新中的作用、动迁安置居民的空间权益等问题进行反思。从而,关注现阶段旧城更新中的空间生产问题,把握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变迁的结构性框架,并形成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本土脉络。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南京市进入了创新名城建设的起步阶段,南京市社会科学事业也迎来了学术繁荣、形象腾跃的大好时节。值此风生水起之际,南京市社科联、社科院及时推出“南京社科学术文库”,力图团结全市社科系统的专家学者,推出一批有地域风格和实践价值的理论精品学术力作,打造在全国有特色影响的城市社会科学研究品牌。
为了加强社会科学学科高地建设、提升理论引导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我们组织编纂了“南京社科学术文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遵循,直接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本套丛书的重要使命即在于围绕实践中国梦,通过有地域经验特色的理论体系构建和地方实践创新的理论提升,推出一批具有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社科成果,努力攀登新的学术高峰。
为了激发学术活力打造城市理论创新成果的集成品牌、推广社科强市的品牌形象,我们组织编纂了本套文库。作为已正式纳入《加快推进南京社科强市实施意见》资助出版高质量的社科著作计划的本套丛书,旨在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推进“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的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建具有南京地域特色的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在建设与南京城市地位和定位相匹配的国内一流的社科强市进程中,推出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文化贡献力的理论精品,建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品牌,由此实现由社科资源大市向社科发展强市的转变。
为了加强社科理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有全国知名度的地方社科名家,我们组织编纂了本套文库。本套丛书的定位和选题是以南京市社科联、社科院的中青年专家学者为主体,团结全市社科战线的专家学者,遴选有创新意义的选题和底蕴丰厚的成果,力争多出版经得起实践检验、岁月沉淀的学术力作。借助城市协同创新的大平台、多学科交融出新的大舞台,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让城市新一代学人的成果集成化、品牌化地脱颖而出,从而实现社科学术成果库和城市学术人才库建设的同构双赢。
盛世筑梦,社科人理应承担价值引领的使命。在南京社科界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期待“南京社科学术文库”成为体现理论创新魅力、彰显人文古都潜力、展现社科强市实力的标志性成果。
何淼,女,中共党员,社会学博士,南京市社科院文化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参加国家“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研修一年。在《南京社会科学》《探索与争鸣》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出版译著1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多年来密切关注城市文化发展、城市社会空间变迁的相关问题,相关论文曾入选第二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社会空间视角的引入与延伸
第三节 既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南京旧城更新的时空脉络与特征分析
第一节 “城市更新”的内涵与中国的本土实践
第二节 南京旧城更新的时空脉络与阶段演变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京旧城更新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旧城更新前的“老城南”:“大杂院”式的邻里社区
第一节 旧城“大杂院”的形成:社会空间的特征
第二节 大杂院式的“邻里社区”:日常生活的样态
第三节 城市中心的“灰色区域”:旧城社区的衰退
第四章 被转换的旧城社会空间:侵入与接替
第一节 “老城南”核心片区的旧城更新历程
第二节 社会空间的转换:从“居民生活空间”到“城市增长空间”
第三节 “老城南”社会空间的横断面:2016年的实地考察
第五章 被生产的边缘生活空间:迫迁与重建
第一节 边缘化的安置基地——迫迁的无奈
第二节 边缘化的社会空间——南湾营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边缘化的日常生活——重建的艰难
第六章 空间生产的文化策略:空间消费与消费空间
第一节 文化作为旧城更新的策略:“正当性”的表述
第二节 地方文化的空间再现:“空间的文化消费”
第三节 文化消费的空间植入:“空间中的文化消费”
第七章 认知与讨论
第一节 基本认知
第二节 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