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十二章,包括手工艺发展概况、手工艺创意之源、大师与创意精品、创意的本质特征、创意与产业发展、竹子的魅力、刺绣的神韵、编织的乐章等内容。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21世纪初已在全球蓬勃发展,不仅成为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也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自2004年首届上海国际创意产业论坛发表宣言以来,创意产业在全国各大城市风起潮涌,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和推动下,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3DP的增长速度,并成为一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动力。就我国起步较早的城市上海、北京、深圳来看,2007年它们的GDP增长率分别为13.3%、12.3%和15.0%;而创意产业的增长率则分别达22.8%、19.4%和25.9%(《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一2008》)。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关于创意产业的内涵和范畴界定还不一样。学术界也还有争论,但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已远远超过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产业层面上的作用,而更在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和实现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指出“解放文化生产力是实现文化大繁荣的必由之路”。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当今世界进入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文化和科技一样也成为一种生产力,其发展和繁荣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解放文化生产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促进文化的产业化,发现文化的价值,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来凝聚文化,并以消费的形式来传播文化,即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产业。然而文化生产力的释放不能局限于文化产业。我们说科技是生产力,科技对每个产业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样,文化成为一种生产力也能够推动各个产业的发展。如同科技生产力的释放决不能局限于科技领域一样,文化生产力的释放也应该与各个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即文化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要素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从而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实现产业的升级和创新,即所谓推动产业的文化化。显然,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正是发展创意产业的两条路径。因此,可以说当前我国风起潮涌的创意产业正是文化生产力大释放的体现。
许思豪 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曾任上海玉石雕刻厂副厂长,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上海工艺美术总公司总经理,上海老风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宝玉石协会副会长。现任上海新世界集团副总裁,中国宝玉石协会副会长,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高级顾问,上海笔墨博物馆馆长
第一章 手工艺发展慨况
二、古代的手工业
手工制品的起源无疑要比古文字早。原始青铜制品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进入尾声。夏商时期出现了中国早期的文字——甲骨文,还出现了青铜器和黑陶。至商、周时,青铜器达到了全盛时期。
到了周朝,手工业的内容已经十分繁多,出现了“百工”的通称,有了木工、陶工、纺织工、皮革工、玉石工、铜工、铁工、武器工、营造工等等。春秋战国是铁器的全盛时代,各种手工艺品数量多、制作精,这点从出土的陪葬品中可以看出来。各地的物产开始交流,南方的木材、珠玑、玳瑁、丹砂、兽皮、象牙等,东方的鱼、盐、漆、织物等,北方的家畜、铜铁、皮毛等,西方的玉石、皮革、竹木等,在商人的奔走贩运中,互通有无,促进了手工业及其手工艺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在青铜器问世之后,石器作为劳动的工具已经越来越少,石器的雕刻逐步进入了艺术的领域,这是中国石雕和玉雕艺术的开始。对于漂亮的石头,祖先已经懂得通过加工,使之变成艺术品。
秦汉时期,盐铁兴盛,纺织兴盛,陶器兴盛,漆器兴盛。张骞出使,陆路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水路经南洋抵达印度。张骞带到西方去的丝绸,进入罗马时被看成是珍品,价值堪比黄金。张骞带回来的葡萄、胡椒、象牙、犀角,同样为国人所喜爱。张骞出使拓宽了国人的眼界,不仅为我国的丝绸找到了十分广阔的市场,还为我国的手工艺找到了更多的原材料。
隋唐五代,社会趋于稳定,手工业也趋于繁荣。盐、铁、茶、酒主要为官方控制,此外,纺织、陶瓷、印刷、雕刻在民间也得到了空前发展。譬如,陶瓷在唐朝名目繁多,浙江的越瓷、河北的邢瓷、四川的白瓷、河南的“唐三彩”已经闻名遐迩。唐代的建筑、桥梁等建筑中的石雕、木雕有了很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