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尊重”主题的解读,就如何调动全日制小学阶段全学科知识,实现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给出了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以不一样的视角阐释文物与文化的关系,让读者在阅读中感悟传统文化。
——黄琛(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一博悟之旅”系列图书依托国内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资源,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并将它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年轻的一代。
——王欢(北京市史家小学校长)
★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有灵气的,当你走近的时候就会听到娓娓的诉说,看到楚楚的容貌,嗅到飘过千年的气息……
——张鹏(全国青联委员,十大阅读推广人)
在我国,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博物馆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与学校基础教育虽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体系、不同模式、不同评价标准和不同教学方法的教育领域,却具有不可缺少的互补性。
博物馆教育用见证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文物让学生在观察、聆听、触摸、扮演、制作中体验、了解中国智慧与信仰。学校教育则具有系统性、强制性、连续性等特点。二者是平等且互补的。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当前课程改革的内涵已经不只是对教材的改革,而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变革。随着“博悟之旅”系列图书在课堂上的使用,史家教育集团开启了对博物馆课程教学的探讨与研究。由于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引入,教师所面对的教学素材已经从单一的学科教材转变为“学科教材+博物馆系列课程教材+多学科的学习元素”的多元融合式教学资源。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综合……这促使教师不断创新、探索,从而使得纷繁的教学资源融汇到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
本套教师指导用书是对“创造”“尊重”“责任”“生命”和“规则”五个主题的再解读。整套图书紧紧抓住教师教学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就如何调动全日制小学阶段全学科知识,实现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给出了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传统文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用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当代青少年的人文底蕴、理性思维、探究精神、信息意识、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时代的需求。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祖国文化的传承者。
谨以此书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尽绵薄之力。
第一章 铸铭敬母
第二章 知音知己
第三章 鸠杖祈寿
第四章 程门立雪
第五章 尽忠为国
第六章 永言孝思
第七章 缅怀先烈
第八章 无私奉献
第九章 吉金铸史
第十章 不辱使命
第十一章 智谋远播
第十二章 辞曲忠魂
第十三章 守土有责
第十四章 威仪天下
第十五章 声名后世
第十六章 捍卫正义
第十七章 宣示主权
第十八章 协和万邦
第十九章 镌刻青史
第二十章 寓礼于器
第二十一章 正襟危坐
第二十二章 佑启后人
第二十三章 举案齐眉
第二十四章 天地人和
第二十五章 文德服人
第二十六章 性别平等
第二十七章 国之所重
第二十八章 民惟邦本
第二十九章 鱼水情深
第三十章 美美与共
《博悟之旅(教师指导用书尊重)/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
十、实践教学
(一)导人
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乐曲。
播放音频:古琴曲《流水》
预设:学生欣赏古琴曲。
引导:同学们,听完这首乐曲,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谁来说一说?
预设:学生回答。听完同一段音乐,学生们会有不同的感受。
引导:请大家把心里的感受用表情表达出来吧。
预设:学生在表情图上画出哭脸或笑脸。
过渡:看来音乐是能够影响我们的心境和情绪的。我们在听琴的时候能够感受到琴声里的情感是什么。如果弹琴的人是我们的朋友,那我们感受的就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而是我们这位朋友内心的情感。所以说,听音乐不仅仅是听声音,更重要的是感受弹奏者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
1.历史足迹
出示图片:战国十弦琴
引导: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是用古琴演奏的。古琴又叫瑶琴,是我们中国古代文人非常喜爱的一种乐器。关于古琴的故事有很多,大家听说过伯牙绝弦的故事吗?春秋时代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伯牙,一个叫钟子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太好了!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奔流!”伯牙心里的想法,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伯牙把子期当作了最知心的朋友。可是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觉得失去了唯一一个能够感受他内心世界的朋友,以后再也没人能够理解他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听了这个故事,你们认为伯牙和钟子期是什么样的人呢?
预设:学生回答,如:懂得音乐的人、珍惜朋友的人。
2.文物聚焦
引导:音乐可以让我们了解彼此,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彼此的情绪和心理,拉近我们的关系,所以古人特别喜欢用琴、用音乐来结交朋友。我们可以从很多古代的文物中找到证明。请大家欣赏书上这三幅文物图,这三幅图中的人物在干什么呢?请你把看到的内容用画笔画出来,并填写学习小书签。
预设:学生画出看到的内容并填写学习小书签。
小结:这三幅文物图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呢?对,图上都有古琴的形象。古时候的文人经常用琴来交友、会友。你们知道吗,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其中收录了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代表了中国古代一段友谊佳话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上的“人类”的使命,带着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友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中国的古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蕴含着关爱自然、天人合一以及追求君子之道的人文精神,值得后人尊重。
3.阅古识今
引导:我们同学之间能用音乐来交朋友,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可以依靠乐器与音乐来建立、巩固两国的友好关系。
出示图片:镶花镏金船座竹琴
引导:这是1965年7月缅甸领导人在访华时赠给毛泽东主席的礼品——镶花镏金船座竹琴。它是缅甸古老的打击乐器,构思别具一格,造型新颖别致,工艺精美。在华美典雅的船形座上,两条细绳穿连悬挂着由长至短的24枚竹片,可用乐槌敲击出24种音调,乐声悠扬悦耳。船座竹琴上镶有大小数百颗多面形玻璃饰件,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富有独特的缅甸传统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缅甸领导人选择了具有他们国家特色的缅甸竹琴做礼物送给我们国家,让我们了解到缅甸的文化,增进了中缅两国的友好往来,加深了中国和缅甸的友谊。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结交到好朋友呢?你可以尝试用音乐做桥梁去交朋友吗?你想送给你的朋友一首什么样的歌曲?欢快的,还是舒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