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运动背景复杂,人员错综,历来对其褒贬不一,笼统武断者多,客观公允者寡。本文梳理了该运动的历史评价,并以*手资料《国剧运动》一书为起点,精心研读原典,重新去审读全书的精髓,还原人物群体所在的语境,体察作者个体的所思所言,跳出政治意识形态评判窠臼,融入对艺术本真与人性纯粹的理解,力图掘取痴迷戏剧的一批学人蕞早的戏剧愿望与戏剧实践。本文体察人物内心而不是俯视个人生命,既放在跨越世纪的历史坐标上,同时也横向比较或综合比较不同人物的精神际遇与人生情状,既把个体放在群体中扫描,又剖析群体中单个生命个体各自不同的性情,还原人物个体的真实存在,真切感悟他们的独特心境,希冀更接近人物的心灵世界,从中描绘不同人物的心路轨迹,梳理出戏剧的某些规律性认识,为戏剧发展未来提供某些启示。
国剧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一批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发出的口号。它是国际化背景下自我个性的觉醒肯定,是对民族意识的再次认知,是对中国戏剧独特价值重新发现的喜悦流露和自信宣示。它是在群体的名号下表达个人化的不同的声音的自由体现。它试图打破阶级壁垒,从党派之争中突围出来,其成员集合在戏剧的旗帜下自由探讨、民主争鸣。他们只是呈现与表达,不追求划一的言语,不试图推导出终*性的结论。他们的理论建设或许还不健全,但是他们留下的许多悬而未决的戏剧论题却为我们不断深入内里提供了途径。他们面对国计民生的烦难困境,不计个人深受责难的现实,独抒性灵,极力推崇纯粹艺术,显示了专注的投入与无惧的胆识。我们可以指出他们联合还不够广泛、气度还不够慷慨、表达还不够淋漓,但绝*不能无视他们大胆超*的勇气和开风气之先的精神。他们的世界意识、未来意识、民主意识、现代意识和融合意识都值得后来人思考、理解并赢得尊重。这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乃至现代思想运动中联通过去、综合现在、面向未来的一次具有里程碑式的有益尝试。
徐珺,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戏剧戏曲学博士;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学生戏剧教育与应用中心副主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应用戏剧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戏剧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美国国际教育师范理事会ICET荣誉会员;美国双语教育研究协会海外会员;体验式阅读创新青少年儿童互动教育性剧场创始人;主持上海市精品课程《教育戏剧的理论与实践》。
绪论:缘起与梦碎
第一章 国剧运动再思考
第一节国剧运动批评概观
第二节 他们在论什么?
第三节 为什么要评介这些剧作家?
第四节 提升剧场的技术问题意味着什么?
第五节 旧戏的分量盖过新戏说明了什么?
第二章 在戏剧的名义下集合国剧运动人物图谱
第一节 余上沅的戏剧运势
第二节 徐志摩的戏剧情怀
第三节 张嘉铸、赵太侔、熊佛西等人的戏剧情缘
第三章 《国剧运动》对中国戏剧的理论建言
第一节 运动始末论
第二节 国剧面面观
第三节 剧场技术论
第四节 戏剧批评论
第五节 关于旧剧及其他
结语:没有终结的戏剧梦
附录一:余上沅简历
附录二:爱尔兰的国家戏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