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是小雅,本名商尚, 一位一直坚持和宝宝说英语、培养出双语宝宝的中国妈妈。小雅这个名字是特意为“你和宝宝说英语”起的,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信达雅”,我选了其中一个适合女孩子的字。
我是北京人,从小在北京长大,北大念本科,伦敦政经念研究生,美资投资银行任职 6 年。
我的留学和外企工作经历让我发现一个关于语言的“秘密”。
从小到大,我花了很多时间学英语,但英语始终是我学习和工作中的瓶颈。
英国留学期间,我看一篇英文论文需要英美同学几倍的时间。我查字典、熬夜,为了节省时间我每天都在公交车上解决晚餐——一个 Subway 的特价三明治。通过努力,我毕业时获得了 Merit 的好成绩。但是,我的时间更多花在了英语学习而不是专业学习上,我觉得这是一种浪费。
初入美资投行,每一次跨境电话会议都是我的噩梦,因为——我跟不上他们的节奏。工作的前几年,我没有休过一个周末,每一封外国同事的英文 email 都被我视为学习职场英文的珍宝,我从大量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 1000 个中英文一一对应的商业常用词条。于是我又凭着惊人的毅力攻克了难关,但即使这样,我还是没法独立完成 IPO招股说明书的 Industry 部分,除了行业增长的柱状图,我的蹩脚英文需要美国同事大改特改。
我真的好好学英语了,我高考英语考了 131 分,托福考了 643 分。为什么会这样?
一场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路演让我找到了答案。一位刚刚毕业的小姑娘,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把投资者的英文问题瞬间翻译成中文,把管理层的中文回答瞬间翻译成英文。
她不是同声传译专业人士,她只不过是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她没花时间专门学过中文或英文,她只不过在家里说中文,在学校、社会里说英文。
于是我意识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的听说部分是不需要刻意学习的,只有读写部分是需要学习的,如同我们不需要刻意学习中文口语,但需要学习中文阅读与写作。于是,25 岁的我做了一个决定,将来我有了孩子,我要让他在双语环境中长大,我要让他一辈子不为学英语发愁。
当我真的有了孩子的时候,我就生活在国内,孩子的爸爸也是中国人,那么如何给孩子一个双语环境?
我选择——自己和宝宝说英语。
这是一个富有挑战的计划,因为我虽然有不错的学术和商务英语基础,但是那些关于“吃喝拉撒睡”的英文,我真的拿不准。孩子是对爸爸妈妈来说最重要的人,我不允许自己教孩子不地道的英语。
那么,地道英语从哪里来?我先查字典,当中英字典对于一个中文输入给出多个英文结果时,我就进行英文反查询,认真阅读词条中的英英释义,从而选择合适的词。即使这样,我也不一定能造出正确的句子,这时我会求助我的英美朋友们,通过英文解释英文的方式来问他们某个词的说法,或者描述某个情景,问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当地人会怎么说。我还常常泡各种英文育儿网站、购物网站,从而获得一手的育儿英文。
克服着困难,我一直坚持和宝宝说英语。
宝宝不到 1 岁时,可以听懂英文指令。
1 岁半时,可以说出英文单词。
2 岁时,可以说出英文短语。
2 岁半时,可以说出英文句子,并且中英文都很流利。
当这种方法在女儿身上初见成效,我决定把我和女儿说的这些英语分享给大家,大家直接拿来用,就不用像我一样花时间研究,也不用找英美朋友请教了。2014 年 9月 18 日,我和英美友人一起,创建了“你和宝宝说英语”微信公众号,并发布了第一篇文章——女宝宝家长必备各种发型英文 Girls' Parents' Must-Know—Hair Style。
虽然那篇文章和现在的文章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已经被妈妈们评论为“有营养”、“相见恨晚”。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按照孩子生活的不同场景,撰写了 2000 余篇中英对照的亲子英语文章。文章发表在“你和宝宝说英语”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积累了 30 余万用户。
这些年来,我对女儿在英语方面的培养,主要来自于家庭,她没有上过英语班或线上英语课。女儿 5 岁半时,获得了中国日报社“21 世纪杯”全国少儿英语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
她在听说读写各方面,英文和中文都一样好。
成功培养出双语宝宝的我,现在最想做的,是把这种英语培养方法,分享给更多
的中国父母。
从个人角度讲,当你的孩子用更少的时间学英语,他就有更多时间学习其他知识,或者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中英双母语的他,有着天然的竞争力,在社会和职场上,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机会。
从整个国家的角度讲,如果我们中国人减少学英语的时间,而是用这些时间做一些更有创造性的学习和研究,我们的国力也会更强大。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孩子像学中文一样学英语,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
为“双语宝宝”。
小雅
2019 年 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