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街背影》、《史街余韵》出版之后,这两年,又陆续于读史中写了点零星的札记,作为一个个“片断”,归拢起来,想到了“史街拾墨”四个字作为书名。 《史街拾墨》分文苑微语、《论语》读悟点滴两辑;《史街拾墨》主要内容包括:笔心;言外;远益;史识;取舍;青山;警言;悟渡;功底;大账;文路; 文品;得人;祸害;画境等。
《史街拾墨》可视为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眼光写出来的通俗、简要的“史论”。这本小册子,实际上是读史书时一些随想式的札记,关于修身与自悟、知己与知彼、寻人与识人、文志与文品,以及著史与论史等题材所创作的读书散记。
史街上的回声,在许多时候,不是当时人所能准确而清晰听得到的。离得太近,甚至身在其中,反而听不到内力、外力间撞击的鸣响。“熟悉”中的“陌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一些事物的利弊得失短长,显现起来,也有一个过程。
历史长河,静水深流,止而思动。人世间许多人,许多事,许多现象,“见”之“不识”,“见”之“初识”,“见”之“深识”,“见”之“大识”,差异是免不了的。从“不识”,到“初识”,再到“深识”、“大识”,常常是“穷尽一生”而无法完成。人生苦短,愈加求索,愈知“苦短”之滋味。
由“认’而“识”,这一过程很漫长,几十年,或几百年、上千年,于是,也就出现了从前投下的“石块”,隔了很多年,或许多代,才落入“水中”,发出“咚咚”的声响。因而,看人论事议物,眼界须广远,心胸须宽阔。
对某一时点上的人来讲,无法早生,无法自选所处的时代,只能是在具体的时点和空间的客观条件下,面对现实问题和矛盾,即时即刻做出某些决策。“急症急治”的有,“发病慢治”的有。效果和影响,于当时可见可现可评可议的,会是一部分。而其他的部分,则隐延于后,需挨些时日,才会渐显出来,形成事物运行的完整轨迹。
“不忙于下结论”,史学家看历史人物,往往很冷静,很沉得住气,这是史学研究的需要,更是准确、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需要。历史人物的言行,“出于一时”,而作用力和影响力“延伸于后”。历史事件的出现,“发于一时”,而作用力和影响力,同样会“延伸于后”。
“看准了再说”、“想好了再做”,这是一种理想境界。对历史人物而言,于所处时点上和空间里只能于相对的状态做出选择,不能强求句旬正确,件件得当。一时正确,不见得永远正确;一时得当,不见得长久得当。谋一时之利,言一时之理,易;谋长远之益,言恒久之理,难。站在这个方向看,近忧与远虑,能够兼济而统筹解治,是□为可贵的。
从史街上的回声,想到了更多的层面。人类从故往的艰难困苦中来,又将不断经受并战胜新的艰难困苦而翻开新篇新页。风霜雪雨虽难免除,但晴朗温暖的日子,总是大多数。这回声里,有叹息,亦有喝彩;有警醒,亦有激励。倾听史街的回声,益处颇多。史街的回声或于当时可以听见,或是□□而鸣响,不管怎样,人类能够听到所有的回声而获益……或早或晚似乎已不重要了。
序言
第一辑 文苑微语
笔心
言外
迅盆
史识
取舍
青山
警言
悟渡
功底
大账
文路
□□
文品
得人
祸害
画境
眼界
分合
悲剧
胜败
长短
真言
学问
人物
敌戒
进步
生死
得失
史思
志向
简始
树根
转化
原本
定律
忧患
知从
警训
文德
纵横
公论
清者
比较
败因
任才
镜鉴
凡圣
痕印
真情
家园
疗伤
墨润
发现
主流
爱民
境界
远虑
史家
机会
正视
演进
时空
勇气
视角
前后
怀忧
悟见
疑信
认识
道涵
熟读
齐全
第二辑 《论语》读悟点滴
缘起
成人
孤独
士者
从众
君子
政者
儒解
山水
表白
隐藏
和贵
人距
因果
远近
天则
兴败
家国
数解
贫富
门徒
岁寒
道论
困境
禄源
三木
义理
职位
德邻
唐棣
益损
智者
后记
笔心司马迁著史,笔到之处,心早已到。而他心到之处,千百年后,读其文者未必能够完全领略和感知。《太史公自序》即是一个例子。
司马迁著史,笔到之处,心早已到。而他心到之处,千百年后,读其文者未必能够完全领略和感知。《太史公自序》即是一个例子。由此还想到《史记》的谋篇布局,想到《史记》中的粗细轻重,想到《史记》中的高低长短,想到《史记》中的详略浓淡,想到《史记》中的事件人物……“史迹”中可寻见的史家“心迹”又有多少呢?司马迁在这篇文章中,用相当篇幅讲孔子作《春秋》的用意,即“拨乱世,反之正”。同时还表明《史记》不同于《春秋》,没有“采善贬恶”之意,且大力歌颂了“当世之治”。这种“绕来绕去”的笔法,无非是为了既能躲避政治迫害又要借古讽今,使《史记》成为二面针砭时弊的镜子。司马迁在此文中一口气讲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遭遇与作为,列出了《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兵法》、《吕览》、《说难》、《孤愤》等文,落笔的话是:“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这些过去之人,虽然每个人的遭遇境况不完全一样,但在司马迁看来,不同时代的此类人,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能够在逆境中保持气节,忧国忧民,力陈主见,以文示世,表达出自己内心世界对时事的真情实感。读《史记》,不读《太史公自序》不行,汶是此书的入门处。
言外文中李商隐未写出自己的议论,也没有对李贺的直接赞语,更未见为李贺鸣不平之声,然而,李商隐在文中贯通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悲愤、惋惜、哀痛、怀念,尽在不言中。
李贺的诗文,可谓大气磅礴。李贺的人生经历,更是一曲悲歌。
杜牧在《李长吉歌诗》的序言中,状长吉之奇甚尽:“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凤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眵殿,梗莽邱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李商隐从杜牧为李贺诗文作序说起,另写了一篇传记精品。李商隐笔下的《李贺小传》是一篇读了让人心灵震撼的妙文。文从“小处”入手,讲的是传闻逸事,以侧烘主,将李贺的创作精神凸现出来。从“人间”写到了“天际”,突出了李贺其人其学之“奇”。二十几个春秋,太短暂了。在这短暂的人生中,诗人的成就,诗人遭受的诋毁,诗人贫寒的家境,交织成一场悲壮的活剧。李商隐在文尾感叹万分,他写道:“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李商隐笔下的两则逸事,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逸事在李贺身上,人们完全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