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小兴安岭 张广才岭成矿带成矿系列及找矿预测》对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的区域成矿背景、成矿系列、成矿模式、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进行研究,优选找矿靶区。通过对区内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新发现、新进展资料的分析,对区内与矿化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内容进行综合研究,特别是通过对实施项目新调查成果的综合研究,确定研究区金属矿的成矿机理及矿床形成的控制因素。通过对不同类型典型矿床的解剖研究,查明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控矿因素,总结区域金属矿产的成矿规律。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建立矿床成因模式,确立找矿标志,建立矿床区域找矿模式,指出成矿、找矿有利地段和找矿靶区。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重要的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成矿带,目前已发现矿产地100余处。金属矿产主要有金、铜、铅、锌、钨、钼、铁等,伴有锡、锑、镍、铋、钴。2000年以前成矿带无一处大型矿床,矿床类型以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为主。滨东地区的弓棚子铜钼矿和伊春地区的小西林铅锌矿床是区内开发较早的矿山,开采年限均已接近或超过40年,矿山建设时探明储量已消耗殆尽,目前弓棚子矿床已成为危机矿山,小西林矿床已闭坑。2000年以来,成矿带地质找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东安一汤旺河整装勘查区内相继发现和探明翠宏山大型钼多金属矿床、东安大型岩金矿床、高松山大型岩金矿床和霍吉河大型钼矿床;在伊春地区探明了鹿鸣超大型钼矿床。小兴安岭地区出现斑岩型和浅成热液型等新的矿床成因类型。上述大型矿床的发现为危机矿山提供了接续资源,为新矿山的建立提供了矿产基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促使人们对该区成矿进行重新认识,以利于进一步找矿。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和重大找矿突破以及新矿床类型的出现,已使这一地区成为研究热点,新的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对该区成矿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成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研究成果还能够为实现区域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科学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本书正是在这一新的形势下,以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为研究区,以东安一汤旺河整装勘查区为重点,通过系统收集和综合整理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以往地、物、化、遥和矿产资料,根据区内矿产资源评价项目提出的疑难问题,开展相关的专题研究。本书对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的区域成矿背景、成矿系列、成矿模式、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进行研究,优选找矿靶区。通过对区内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新发现、新进展资料的分析,对区内与矿化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内容进行综合研究,特别是通过对实施项目最新调查成果的综合研究,确定研究区金属矿的成矿机理及矿床形成的控制因素。通过对不同类型典型矿床的解剖研究,查明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控矿因素,总结区域金属矿产的成矿规律。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建立矿床成因模式,确立找矿标志,建立矿床区域找矿模式,指出成矿、找矿有利地段和找矿靶区。
本书根据“黑龙江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项目成果编撰而成,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合作项目(编号:1212011085236),起止时间为2010-2012年。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东北地区整装勘查跟踪综合与动态评估”(项目编号:1212011220857)的资助。
本书研究范围北近中俄边境,南至吉黑省界,东西宽约220km,南北长约630km,面积约为120000km2。行政区划隶属于伊春市、哈尔滨市和牡丹江市。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海拔高程在400~1500m之间,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严寒漫长,夏季短促且高温多雨,春秋两季气候多变。山地多为原始森林区或次生林区,植被发育;沟谷或夷平面沼泽发育,通行、通视困难;第四系覆盖较厚,基岩露头极少;属于典型的森林沼泽景观区。区内交通发达,为本项目实施创造了有利的工作条件。
本次工作的野外调研历时3年完成,参加本项研究工作的主要地质科技人员有舒广龙、吕骏超、张春鹏、谭红艳、刘桂香、毕中伟、韩仁萍、李广远、马家骏、陈行时、徐文喜、杨福深、任凤和、张德会、申维、刘莉莉等同志。
本书前言由吕骏超编写,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由张春鹏、杨福深、任凤和编写,第二章“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由刘桂香、张德会、申维编写,第三章“燕山期岩浆建造与成矿系列”由舒广龙、吕骏超、谭红艳编写,第四章“燕山早期成矿系列地质特征”由谭红艳、毕中伟、刘桂香写,第五章“燕山晚期成矿系列地质特征”由刘桂香、韩仁萍编写,第六章“成矿系列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由吕骏超、舒广龙、谭红艳编写,第七章“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由舒广龙、吕骏超、谭红艳、刘桂香、任凤和、申维编写,第八章“结论”由吕骏超、谭红艳编写,最后由吕骏超负责修改定稿。
项目工作过程中和著作编写阶段得到了李志忠、陈仁义、单海平、张允平、朱群、邴志波、沙德铭、王希今、邵军、殷嘉飞、时建民、李永飞、于绍强、陈江、张森、寇林林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 区域地层
二、中—新元古界
二、古生界
三、中生界
四、新生界
第二节 区域侵入岩
一、元古宙
二、加里东期
三、海西期
四、印支晚期—燕山早期
五、燕山中期
六、燕山晚期
第三节 区域构造
一、构造单元划分
二、区域褶皱构造
三、区域断裂构造
四、大型变形构造
五、区域构造演化
第四节 区域矿产概况
第二章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第一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一、磁场特征
二、重力场特征
第二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一、地球化学场特征
二、化探异常与矿产关系
第三章 燕山期岩浆建造与成矿系列
第一节 与成矿有关的燕山早期中酸性岩浆岩建造与成矿
第二节 与成矿有关的燕山晚期火山岩建造与成矿
第三节 成岩成矿年代学
一、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测年
二、成矿带主成矿期的确定
第四节 区域矿床成矿系列
第四章 燕山早期成矿系列地质特征
第一节 矽卡岩型矿床
一、二股西山铅锌多金属矿床
二、大安河金矿床
三、五道岭钼矿床
四、林海铁矿床
第二节 斑岩型矿床
一、霍吉河钼矿床
二、鹿鸣钼矿床
第三节 热液型矿床
第四节 复合成因类型矿床
一、翠宏山多金属矿床
二、弓棚子铜多金属矿床
第五章 燕山晚期成矿系列地质特征
第一节 高松山金矿床
第二节 东安金矿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