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若干煤区煤层气藏地质/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与实践系列丛书
定 价:168 元
丛书名: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与实践系列丛书
- 作者:王生维,张洲 等 著
- 出版时间:2018/9/1
- ISBN:9787562540823
- 出 版 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P618.110.1
- 页码:23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
商品库位: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以来,我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大致经历了中煤阶煤层气藏勘探一高煤阶煤层气藏开发一中、低煤阶煤层气藏开发~褐煤煤层气藏勘探开发的发展历程。而煤层气是否具有天然气藏的类似特征,是否可以用煤层气藏的概念来表述,一直是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绕不开的理论难题,也是国内同行关注、讨论时间长的焦点科学问题,如何描述典型的煤层气藏也一直是摆在国内同行面前的一道技术难关。
基于煤层气藏地质研究对于指导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同行对煤层气藏有关研究成果十分期待。著者早在2000年就有撰写煤层气藏地质专著的冲动,但由于研究区块的局限,缺乏有关煤层气藏地质资料,特别是缺乏煤层气井动态排采数据的系统积累,煤层气藏精细描述技术也不完善等,因此曾几次动笔而又不得已暂停。实践证明,要想比较准确地认识典型煤层气藏,特别是中、高煤阶煤层气藏,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煤层气井资料,而且更需要大量煤层气井开发全过程的动态成果数据。近年来国内的煤层气开发工程实践以及学界对该研究领域认知的迫切需求,促使著者下决心着手完成《中国若干煤区煤层气藏地质/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与实践系列丛书》的撰写与出版,考虑到目前研究成果及资料占有等方面的明显局限性,故将书名定为《中国若干煤区煤层气藏地质》。
《中国若干煤区煤层气藏地质/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与实践系列丛书》是在缺少我国褐煤煤层气藏深入研究的背景下出版的,我国的褐煤煤层气藏开发在近期内将取得突破,同时褐煤煤层气藏研究也将会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若干煤区煤层气藏地质/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与实践系列丛书》详尽地阐述了煤层气藏的概念及认识研究历程;煤储层大裂隙系统概念及发育特征;同一个构造层内煤层气藏围岩与煤储层裂隙之间的关系;煤层气藏封闭保存条件、煤层水以及煤层气藏成藏机理。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重点选择沁水盆地南部典型高煤阶煤层气藏、新疆准噶尔南缘阜康、库拜中低煤阶煤层气藏、内蒙古包头石拐矿区低煤阶煤层气藏和霍林河褐煤煤层气藏分别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以来,我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大致经历了中煤阶煤层气藏勘探一高煤阶煤层气藏开发一中、低煤阶煤层气藏开发~褐煤煤层气藏勘探开发的发展历程。而煤层气是否具有天然气藏的类似特征,是否可以用煤层气藏的概念来表述,一直是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绕不开的理论难题,也是国内同行最为关注、讨论时间最长的焦点科学问题,如何描述典型的煤层气藏也一直是摆在国内同行面前的一道技术难关。
基于煤层气藏地质研究对于指导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同行对煤层气藏有关研究成果十分期待。著者早在2000年就有撰写煤层气藏地质专著的冲动,但由于研究区块的局限,缺乏有关煤层气藏地质资料,特别是缺乏煤层气井动态排采数据的系统积累,煤层气藏精细描述技术也不完善等,因此曾几次动笔而又不得已暂停。实践证明,要想比较准确地认识典型煤层气藏,特别是中、高煤阶煤层气藏,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煤层气井资料,而且更需要大量煤层气井开发全过程的动态成果数据。近年来国内的煤层气开发工程实践以及学界对该研究领域认知的迫切需求,促使著者下决心着手完成本书的撰写与出版,考虑到目前研究成果及资料占有等方面的明显局限性,故将书名定为《中国若干煤区煤层气藏地质》。
本书是在缺少我国褐煤煤层气藏深入研究的背景下出版的,我国的褐煤煤层气藏开发在近期内将取得突破,同时褐煤煤层气藏研究也将会取得重大进展。
本书详尽地阐述了煤层气藏的概念及认识研究历程;煤储层大裂隙系统概念及发育特征;同一个构造层内煤层气藏围岩与煤储层裂隙之间的关系;煤层气藏封闭保存条件、煤层水以及煤层气藏成藏机理。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重点选择沁水盆地南部典型高煤阶煤层气藏、新疆准噶尔南缘阜康、库拜中低煤阶煤层气藏、内蒙古包头石拐矿区低煤阶煤层气藏和霍林河褐煤煤层气藏分别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第五章第一节由王生维撰写,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的第二、三节由张洲执笔。全书由王生维审定统稿。
著者衷心感谢山西晋城无烟煤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其下属的寺河矿、成庄矿等单位在现场观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衷心感谢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石油华北油田山西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地质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等单位在现场解剖和基础研究等方面提供的大力支持。感谢贺天才、王保玉、朱庆忠、王德璋、李瑞明、王红岩、杜刚、田永东、姚红星、孙粉锦、李五忠、李梦奚、李国富、杨曙光、韦波、赵庆波、王峰明、赵彬、尹淮新、安庆、谢湘军、吴斌、卫金善、吴光亮等专家的鼎力支持与帮助。
王生维,1956年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中国地质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煤炭学会煤层气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煤层气、页岩气学组委员,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学会煤炭和煤层气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3项,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1项,“十一五”至“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西省煤层气联合研究基金项目4项,企业委托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65项。
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76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张洲,1979年生,河南洛阳人,201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博士学位,2003年至今任职于河南理工大学讲师。
从事煤层气勘探与开发研究,先后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企业委托合作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
第一章 煤层气藏概论
第一节 煤层气藏的概念
第二节 煤层气藏与常规碎屑岩天然气藏之间的异同
第三节 煤层气藏与裂缝型碳酸盐岩气藏之间的异同
第四节 煤层气藏地质研究内容及重点
第五节 煤层气藏地质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第二章 煤储层及其大裂隙系统发育特征
第一节 煤与煤层气的形成
一、煤的形成
二、煤层的结构与顶底板
三、煤层气的形成
第二节 煤储层的孔一裂隙特征
一、煤储层孔隙分类
二、煤储层裂隙分类
三、典型煤区煤储层孔一裂隙发育特征
第三节 煤储层大裂隙系统发育特征
一、煤储层大裂隙系统的概念
二、煤储层大裂隙系统的构成要素
三、典型煤区煤储层大裂隙系统发育特征
第四节 煤储层特性对煤层气开发工程的影响
一、煤层气藏内煤粉源对煤层气开发工程的影响
二、煤体结构对钻孔孔壁稳定性的影响
三、煤体结构对压裂工程的影响
四、煤储层大裂隙系统对排采的影响
第三章 煤层气藏围岩与煤储层大裂隙间对应关系
第一节 主要煤区煤系地层的构造发育特征及露头观测条件
一、研究区地质
二、煤层气藏地质
第二节 同一构造层围岩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一、构造节理测量工作方法
二、围岩节理发育特征
三、主控因素
第三节 同一构造层煤储层裂隙与围岩裂隙对应关系
一、研究区实测剖面
二、裂隙方向关系
三、裂隙密度关系
四、裂隙系统模型
第四节 同一构造层围岩与煤储层裂隙力学成因机制
一、煤岩破裂、滑动和裂隙扩展的力学模型
二、煤储层破碎带形成模式
三、煤储层破碎带发育实例
第五节 煤储层裂隙与围岩裂隙对应关系预测评价实例
一、新疆库拜煤田实例验证
二、新疆阜康白杨河矿区实例验证
……
第四章 煤层气藏封闭保存、煤层水及煤层气成藏
第五章 典型煤层气藏实例分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