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128 元
丛书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学术文库
- 作者:李令福 著
- 出版时间:2019/9/1
- ISBN:9787520350433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TV-092.41
- 页码:375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
商品库位:
《关中水利科技史的理论与实践》由关中水利科技史论文与水文化建设成果编辑而成,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研究历代引泾灌溉水利工程。第二、三章两章论述秦汉与隋唐时代的都市水利,主要涉及昆明池、华清池与曲江。第四章探讨西汉关中平原的水运交通以及关中水利开发与地理环境相互之关系。第五章分析中国古代水利基础科学的四个专题。第六章是为西安市“水与长安”陈列馆撰写的文字与图片介绍,从七个主题告诉你一个“水与长安”的故事。《关中水利科技史的理论与实践》贯彻历史地理学基本之“历史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科学技术史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手段,特别关注社会实践对科研的推动作用,在关中水利科技史与历史地理等领域作了一定深度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
笔者接触关中水利科技史的研究应该说是开始于1997年。那年暑假,史念海先生与日本国妹尾达彦、鹤间和幸两教授合作开展的历史地理研究课题“中国黄土高原的都城与生态环境变迁”顺利启动。为深入研究关中平原历史时期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变迁,中日双方课题组成员开始了连续四年的野外历史地理考察,主要是古代关中的水利遗迹及现存状况。笔者作为考察队中方组织者参与了所有考察,踏勘了历代引泾工程(郑国渠、白渠到泾惠渠)、龙首渠(今洛惠渠)、渭惠渠、汉唐漕渠、宝鸡峡灌区等,有些地方调研了多次。在中日两地举行了三次学术研讨会,笔者都参加了。会后出版了论文集,其中中文版两册分别为《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与《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史先生作为主编,委托笔者作为责任编辑。
这次中日合作历史地理课题的研究使笔者对关中水利开发历程产生较深入的理解,笔者设计的“渭河平原水利开发的历史地理学研究”项目2000年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此项目最终成果为《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的专著,2004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并获得陕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现在改称研究院)获得了科学技术史的硕士学位授予点,笔者成为中国水利科技史方向的指导老师。在授课与指导研究生的时候开始从科学技术史的视角思考问题,对于原来研究的一些领域也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2002年曲江新区管委会委托笔者研究曲江的历史文化,笔者设计的“曲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评价”课题,从历代文献记曲江、历代诗词咏曲江、古今图像绘曲江与现代学者论曲江四个方面整合其文化资源,并撰写曲江历史文化发展总论来论述其文化特点、地位价值及形成原因。后来华清池、泾惠渠、昆明池与汉城湖等这几个与水文化相关的单位均找笔者开展多种形式的水利与水文化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使笔者在学术研究的第二个十年这段时间主要从事的是关中水利科学技术史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
本书由发表的论文与水文化建设成果编辑而成,全书共分六章,以下介绍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是关于历代引泾灌溉水利工程的研究,共分四节。第一节在淤灌性质、引水方式与持续时间方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郑国渠并不是一般的引水灌溉工程,而是具有淤灌压碱性质的大型水利工程。也就是说郑国渠不是浇灌农田,而主要在于引浑淤地。对于郑国渠引水方式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筑坝成库蓄水与无坝自流引水这两种传统观点都有无法通解之处,从实际遗存、文献记载、当时泾河水文特点及引浑淤灌性质来看,郑国渠初修时采取的是筑导流土堰壅水人渠的引水方式,后来转变为凿渠引水的方法。至于学界看法颇多的郑国渠存续时间,笔者不仅赞同汉白渠与郑国渠是同时并存的两大灌渠,而且还认为,西汉以后郑国渠经过历代的多次修复,仍然断续地发挥其放淤与浇灌的作用,历魏晋北朝到唐代中期才发生了根本变化,再不可恢复。第二节在论述唐代引泾灌渠的渠系变化上,笔者认为对白渠渠线改造最大的修建活动是太和二年刘仁师全面改造三白渠系。唐代引泾灌溉系统以白渠为主,经过多次修复、改建与扩大,唐代中后期白渠发展成南北中三条干渠,设三限闸、彭城堰,分水设施健全,干支斗渠配套,是一个灌溉范围广大的较完备的灌溉体系,奠定了宋元明清乃至今日引泾灌溉渠系的规制。
第二章研究秦汉都市水利,主要对汉武帝所修昆明池的水系、功能及对环境的影响做了深入探讨。认为西汉昆明池基本具备有引水、蓄水、排水诸功能,是一个复杂而又自成体系的综合性都市水利工程,发挥着训练水军、生产鱼鳖、园林游览、摹拟天象、供水首都的多重效用。昆明池对西汉首都长安城南郊的水文环境影响很大:面积三百余顷的人工湖面改善了自身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对上游涌滴诸水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整理,引这两个河流的一部分西流入沣,形成了新的河流——交水;在下游开凿了三条人工水渠通过泬水及其支渠向长安供水。
李令福,男,1963年生,安徽省萧县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毕业,现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古都学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利科技史,参与陕西省及西安市城市建设,主持一系列实践应用性的科学研究。出版专著8部,编著书籍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1项。学术论著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其他奖励5项。
第一章 引泾灌溉水利
第一节 战国秦郑国渠的若干问题
一 郑国渠的修建及其淤灌性质
二 郑国渠的引水方式及渠首遗存
三 郑国渠的渠系路线与“横绝”方式
四 郑国渠的淤灌面积与持续时间
第二节 唐代引泾灌渠的渠系变化与效益增加
一 北部郑国、六辅渠系的逐步分化
二 白渠的修复活动及三白渠系的完善
三 灌溉效益的扩大及碾碳硙的开发
第三节 宋元明时代泾渠上的水则
一 宋元时平流闸旁的石龟
二 元代王御史渠渠首的水尺
三 元明时代三限口的石人
第四节 秦郑国渠灌区的发展与演变
一 秦郑国渠是沿北山由泾到洛跨流域供水的大型淤灌工程
二 汉六辅渠、白渠改造郑国渠为南北两大干渠的灌溉工程
三 唐中后期北系各河流发展起各自独立的引水渠系
四 唐代南系白渠渠道体系得到完善,灌溉效益提高
五 宋元明清南系白渠的发展与衰落
第二章 秦汉都市水利
第一节 秦都咸阳城郊的水利
一 秦陵北侧K0007陪葬坑所见的河池水景
二 渭北区兰池的建设与凿井汲水
三 渭南的湖池泉源利用
四 秦都成阳城郊水利开发的历史地理背景
第二节 汉唐长安昆明池的建设与功能
一 前人的研究成果
二 昆明池的兴修及其规模
三 汉都长安最大的蓄水库及其多种功能
四 唐都长安郊区著名园林及昆明池的干涸
第三节 昆明池的兴修及其对长安城郊环境的影响
一 汉武帝兴修昆明池及其人工环境
二 昆明池上游潏滴水的人工改道及交水的形成
三 昆明池下游引水渠通过泬水及其支渠向长安供水
第三章 唐代都市水利
第一节 龙脉、水脉与文脉——唐代曲江之于都城长安
一 曲江——盛唐长安的文脉
二 曲江——龙脉与水脉的交汇处
三 继承盛唐文脉,创建西安现代新文化
第二节 唐代曲江的园林建设
一 唐代曲江园林建筑的兴衰
二 唐代曲江文化区的规模及其园林风光
第三节 宋代以来的曲江
一 曲江宫殿、游乐燕喜之地皆为野草——宋代的曲江
二 曲江池畔黍离离,芙蓉园中牧儿讴——明代的曲江
三 曲江、杏园、乐游宴喜之地无涓流残址之可寻——清末民国时的曲江
……
第四章 关中综合水利
第五章 中国古代水利基础
第六章 西安市《水与长安》陈列馆
——告诉你一个《水与长安》的故事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