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巴林是一个群岛之国,位于海湾中部,北邻伊朗,东西分别与卡塔尔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相望,是沟通世界东西交通的要道,也是连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印度河流域的必经之地。因此,巴林既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巴林风光旖旎,造船业与捕鱼业自古发达,素有海湾明珠海湾绿洲和海湾新娘的美称。
公元前三千年,阿拉伯半岛东部和巴林群岛成为狄勒蒙文明(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四五○年)的发祥地,因此,古代巴林也被称为狄勒蒙。
在伊斯兰教兴起前,巴林岛就被称为阿瓦勒。阿瓦勒是当时一些部落崇拜的神,形似牛头,位于现今穆哈拉格岛上。直至十六世纪前后的整个伊斯兰时期,现今的巴林岛均被以其旧名阿瓦勒指称,巴林人也自称是阿瓦勒阿拉伯人。1
近现代,巴林为摆脱外族统治和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斗争。
二战后,现代民族国家纷纷建立,阿拉伯民族主义传到巴林,巴林要求独立的愿望日益强烈。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十六日,英国殖民者的军队撤出巴林,巴林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二○○二年,巴林国名改为巴林王国。
巴林面积很小,但是,作为诗歌的民族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诗歌在巴林也体现了巴林文化的精髓,使巴林成为诗歌的王国。早在贾希利叶时期,著名的悬诗诗人之一塔拉法·本·阿卜杜就来自巴林的土地,为我们留下了著名长诗,开头是:
踏上赛赫麦迪的砾石地,
寻觅心上人郝莱昔日的牧场和营地。
遗址像刺在手背上的黥墨,
点点划划,印迹依稀。
一时间,情丝缕缕,
缠绕着不尽的眷恋和忧郁。
同伴勒马在身旁:
坚强些,莫愁断了漠漠悲肠。
诗歌以其传统的风格在巴林继续着自己的存在,直到当代新诗歌运动在巴林出现。
大约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左右,巴林的新诗歌运动以一种弱小的形式崭露头角。尽管开始之路充满困难和艰辛,但它终于克服了重重障碍,坚强地存在并发展着。
作为新诗歌运动的主体,许多年轻人积极地进行了诗歌创作的尝试。他们的尝试有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和良好的诗歌表现,其中一部分诗歌达到了相当优秀的创作水平。这个运动的苗头出现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其后的六十年代可谓是其深度酝酿和发酵时期,为其大步前进做着准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阿拉伯世界乃至全世界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呈现了高潮,深受解放思想、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影响。阿尔及利亚进行了解放战争;在亚丁和马格里布爆发了独立战争,埃及进行了反对殖民者的战争,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一切都使包括巴林在内的阿拉伯各国从落后的政治和社会的孤立中解放出来。
同样,也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阿拉伯人在一九六八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失败,引起了阿拉伯人更多的紧张、焦虑,使一些人感到灰心丧气,这种对阿拉伯人心灵的巨大的打击,影响了阿拉伯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一残酷的打击,也使阿拉伯人从彷徨中清醒过来,并使思想解放、政治解放和社会改革的口号以及一切已经失去和丢失的意识重返心里。这种巨大的反差和尖锐的矛盾,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成为阿拉伯世界文化一个最精彩的时期,民族的、政治的,甚至感情方面的梦想直触云端。
就是在这个时期,巴林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有了许多重大发展,影响了包括诗歌在内的各个方面,使巴林的新诗歌运动获得了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并在表现形式上获得了新的启迪。这一运动终于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具有了清晰的轮廓。
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最突出的诗人有:艾哈迈德·穆罕默德·阿勒哈利法、阿兹·阿卜杜·拉赫曼·盖绥比、阿卜杜·拉赫曼·穆罕默德·拉菲仪、阿里·阿卜杜拉·哈利法、加西姆·哈达德和阿拉维·哈希米等。
由于他们在诗歌领域里的地位和思想能力的差异,这个运动中的诗人们,在对诗歌创作的精通、对诗歌创作的贡献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由于他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均怀着深厚的情感,致力于真诚有益的实践,因此,从总体来说,他们的作品都具有优秀诗歌的艺术要素。
他们的诗歌的一个最主要特点是,内容多是围绕着客居异乡、焦虑、彷徨、希冀、希望遗失和愿望死亡,其原因是,他们都饱受现实生活之苦的折磨,各种压力几乎让他们不能承受,因此,他们力求解脱,希求完美。其手段就是用强有力的、能够反映现实、对现实进行深刻解析的诗句进行表达。这使得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种社会倾向:深深根植于他们心中、并推动他们去触及朴素的、被压制的人们面对的问题和忧虑,进而呼吁解决他们的困难。方法就是真实地、自然地对这一切进行表达。他们期望的是体面的生活,正确的价值观;他们追求的是一个充满正义,没有痛苦、恐惧和欺压的理想的人类社会。
王复
《今日中国》杂志阿拉伯文版原主编。
一九六九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阿拉伯语专业。
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一年,公派巴格达大学文学院进修。一直从事阿拉伯语的对外宣传工作,二○一二年退休。阿拉伯语译审。现任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阿拉伯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被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聘为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翻译研究院阿文项目专家,中国文化译网国家工程阿拉伯语专家委员会专家。
一九九二年,荣获中央直属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奖;一九九四年,荣获黎巴嫩文学翻译奖;一九九六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二○○五年,荣获中央直属机关五一劳动奖章;二○○八年,荣获中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出版荣誉纪念章;二○○九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二○一一年,荣获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荣誉证书;二○一四年,荣获首届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翻译大赛阿拉伯语一等奖。出版发表了八十部左右中阿互译的书籍和论文。现在仍担任着重要外宣书文的翻译和定稿工作以及《大中华文库》的审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