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都语(Urdu)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是南亚次大陆的重要语言,现为巴基斯坦国语1,印度宪法承认的重要语言之一。
乌尔都语产生于八世纪至十一世纪之间,与穆斯林进入印度次大陆息息相关。据记载,七世纪末,已有阿拉伯穆斯林通过海路到达印度次大陆信德地区。八世纪后,阿拉伯穆斯林、波斯帝王等不断迁徙来到印度并建立政权。外来者带来了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2等。在交流过程中,这些语言和北印度的民间俗语相结合,形成了早期乌尔都语雏形。
十一世纪至十四世纪之间,在伊斯兰帝国的不断建设中,波斯语、突厥语和阿拉伯语的大批词汇通过德里的军营和市场与当地俗语不断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混合语。这种早期混合语以阿拉伯语、波斯语字体为基础,增加一些拼读印度本土特殊读音的字母,对当地语言进行了转写。同时,致力于宣扬伊斯兰教的苏菲传教士,使用这种民间语言与当地人民进行交流,并且编写了许多民谣和小故事来宣扬宗教思想,推动了早期乌尔都语由口语向文学语言转化的过程。但由于当时官方语言是波斯语,宗教语言是阿拉伯语,乌尔都语的发展略显缓慢。直到十九世纪,乌尔都语被正式文学语言化,并最终获得乌尔都语这一名称。同时乌尔都语与印地语等被合称为印度斯坦语,成为北印度重要的民间交际用语。
十九世纪后,通过威廉堡学院的教学与传播,以及赛义德运动的教化,乌尔都语进入现代发展时期。一九四七年印巴分治后,乌尔都语成为巴基斯坦的主要语言,而印地语成为印度的重要语言。目前(二○一一年),仅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乌尔都语使用者就超过一亿人。在巴基斯坦,乌尔都语作为国语和官方语言之一(另一为英语),并且是指定的教育语言之一,以旁遮普语、信德语、普什图语、克什米尔语、俾路支语等为母语的使用者都能熟练使用乌尔都语。在印度,乌尔都语是印度宪法中规定的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六个邦的邦级官方语言,尤其在北部和中部地区普遍流行。此外在孟加拉、阿富汗、尼泊尔、卡塔尔、英国、美国、加拿大、南非和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少人使用乌尔都语。
随着乌尔都语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乌尔都语文学产生并发展的时期正值印度文学经历古代的吠陀时期、史诗时期和古典梵语文学时期进入各种方言文学的时期。印度几千年来独特的多语言、多宗教、多文化和多民族环境构造了多语言文学并存的特殊现象。由此,梵语、印地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旁遮普语等各语言文学虽然产生于相近的土地,但基于不同的历史文化特点,具有不尽相同的文化内核。乌尔都语文学的发展基础,主要来自两个基本潮流:波斯古典诗歌的丰富遗产和印度民间口头文学的珍贵遗产。跨越这两者的文化差异并使其相结合成为乌尔都语文学的一大特点。乌尔都语文学以一种崭新、独特的存在,成为南亚次大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尔都语诗歌则是乌尔都语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自乌尔都语出现到十九世纪以前的近九百年间,诗歌几乎是乌尔都语文学的唯一模式。乌尔都语的成型和发展时期,正值波斯文学兴起、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诗人们普遍仿效波斯流行的各种文学流派,广泛采用波斯诗歌的古典韵律、题材、主题和形式进行创作,甚至许多就是波斯诗歌的翻译或改写。因此乌尔都语诗歌借鉴了波斯诗歌的代表样式,经过自我改良,发展出抒情诗、叙事诗、颂诗、讽刺诗、悼亡诗、自由诗等多种代表形式。
抒情诗是乌尔都语文学借鉴波斯诗歌形式,并自我发展的重要诗歌形式之一。此名为专有名词,原为同女人谈话,主题多为抒发爱情,故被译为抒情诗或也可称爱情诗。抒情诗对诗歌形式的要求十分严格。一般两句为一联,首联两句押同一尾韵重复词,全诗每联的下句也要押与首联相同的同尾韵重复词。在尾联中,还需要出现诗人的笔名。全诗内容可不连贯,每联诗可自成一体,蕴含完整的含义或场景。全诗格律统一,意象或场景多取自大自然,多因袭传统。诗的主题可抒发爱情,也可阐述爱与美、生与死以及苏菲主义等。
与抒情诗相比,叙事诗对格律的要求较为宽松,仅要求每联两句押尾音韵,全诗不必押同一尾音韵,但在内容上要保持情节的连贯和完整。叙事诗适于描绘和叙述,常用于创作英雄历险、恋爱传奇、史诗等富有浪漫主义性质的长诗。二十世纪初,受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叙事诗又演变出自由诗或称为自由体叙事诗的形式,顾名思义仍属于叙事诗,但进一步降低了对格律的要求,甚至可以不押韵,但全诗仍然需贯穿同一个主题,可以用于描述具体人物和事件,也可用以抒情。
颂诗主要用作对先知和圣贤的赞美,也用作对王公贵族的颂扬。一般都使用雄浑的韵律、高亢的词汇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颂诗最短是十五联,首联押尾韵重复词。整首诗押同一格律。全诗一般分为序诗、引诗、赞诗、献词和祝福。颂诗还因其序诗和引诗中,通常描述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部落或家族历史等,具有某种历史资料的价值。正所谓有赞美就有讽刺,讽刺诗也是由颂诗的格式发展而来的,用来讽刺人物或讲述历史事件。
悼亡诗也称挽诗,实质也是抒情诗的一种,诗体韵律格式与抒情诗基本一致。风格一般简洁流畅,哀婉感人。发展到十八世纪中叶后,伊斯兰教什叶派贵族在勒克瑙兴起用挽诗悼念什叶派的创始人先知的外孙侯赛因蒙难这一悲剧。自此,悼念侯赛因就成了挽诗的专有主题。
就乌尔都语诗歌的发展而言,大致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两个阶段。
张嘉妹
一九七九年出生。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副教授,乌尔都语教研室主任。
发表有《印度中世纪宗教文化的特点及启示》《诗人阿尔·霍斯陆刍议》等论文,出版译著《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印度西北考察记》。
张亚冰
一九八三年出生。
印度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师。
研究方向为乌尔都语文学、南亚文化等,翻译多篇乌尔都语说和诗歌作品,就乌尔都语进步文学、女性文学、现代文学等方发表论文数篇。
李宗华
一九三三年出生。
北京大学乌尔都语专业退休教师。
精通乌尔都语、英语、波斯语,曾在印度长期攻读乌尔都语与波斯语,从事乌尔都语文学方面研究。曾参与《毛选》的乌尔都语翻译工作,参与《印度古代诗选《印度古代文学史》《东方文学史》等书籍的编写,发表印度文学相关论文数篇。
刘晓辉
一九六六年出生。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乌尔都语部副译审。
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乌尔都语专业。
曾赴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东方学院乌尔都语系留学。
参与过《乌尔都语专用名词词典》《你好中国》等多部专业著作和影视作品的翻译工作。
薛晓云
一九八○年出生。
北京大学印度语言文学专业硕士。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乌尔都语部副译审,曾任国际台驻巴基斯坦记者。
主编出版乌尔都语版《中国百科》,参与编撰《巴基斯坦驶向蓝海的旗舰》等。
袁雨航
一九八九年出生。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乌尔都语教研室教师。
研究方向为乌尔都语文学、印度近现代民族主义文学。
译有《乌尔都语民间故事集:鹦鹉故事、僵尸鬼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