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苦难辉煌》提笔于1994年。
1994年出生的孩子,今天已经是25岁青年。
《苦难辉煌》出版于2009年。
2009年出生的孩子,今天也已经是10岁少年。
10岁,五、六点钟的太阳。25岁,八、九点钟的太阳。都是梦幻一般的年龄。
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即《苦难辉煌》出版40年之时,1994年出生的孩子55岁,2009年出生的孩子40岁。这一段岁月,将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关键岁月。你们的角色、你们的担当,你们的使命,不言而喻。
今天的太阳们,当你们拔出塞进耳孔的耳机,推开须臾难离的屏幕,关掉无处不在的空调,你们为你们的角色、你们的担当、你们的使命做好准备了没有?你们还会不会有对不屈不挠、披荆斩棘的强烈审美冲动?还会不会有对打抱不平、挺身而出英雄主义情怀的神往?还会不会有对堂堂七尺男儿,洒尽一腔热血,真乃人间快事这种大丈夫气概的由衷敬仰?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瘦小的男孩,想举起一块沉重的石头,竭尽全力也未成功。灰心丧气之刻,附近的父亲走了过来。
父亲轻轻询问:你已经用尽所有力量了?
男孩沮丧的回答:是的爸爸,我已经尽力了。
不,你还没有。父亲说,我一直在这里等着,你始终没有叫我帮你。
故事到这里基本结束,最后一句话是:记住,寻求他人帮助也是一种力量。
我们哪一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
这种帮助,能使我们站上前人的肩膀。
《苦难辉煌》就是在探索前人的肩膀。
有人问:这本书最后完成时,你为什么不写成稿于某某地呢?
我说:没法写,因为这本书最后定稿于横跨太平洋过程当中。
那是2006年8月,我有幸参加中美首次联合海上军事演习,成为海军北海舰队113导弹驱逐舰和881综合补给舰编队的一员。在北京工作繁忙,难以抽出大块时间,横跨太平洋的34天成为《苦难辉煌》定稿的最佳时间。那34天里,除了给舰队官兵授课、搜集中美联合军事演习资料之外,剩下时间我就在881舰的舱室里,完成《苦难辉煌》最后定稿。军演任务顺利完成,由美国西海岸向加拿大航行的北美海域,我们遇上了881舰自1979年下水以来从未遇见过的特大风浪。在持续两天半的特大风浪中,军舰每一次与排山倒海般的巨浪迎头相撞,舰身都在剧烈颤抖,钢板和龙骨嘎吱作响;881舰首锚链舱钢化玻璃舷窗被打碎,涌进几十吨海水。舰首两侧信号灯被打得踪影全无。前机关炮的帆布炮衣被巨浪撕得粉碎,弹药箱钢板像纸板一样被打得弯卷过来。整整两天半,响彻耳边的是舰首与浪涌的沉重撞击声,舰体的震动和颤抖声,飞溅的浪花被大风加速后枪弹一样打到舷窗和舱壁上发出的爆裂声,以及室内各种东西的位移、磕碰声;无法就餐,无法睡眠,甚至很难站立。情况最严重时我甚至想过:糟了,这本书看来白写了,有可能回不去了。还想:如果有直升机求援就好了,把笔记本电脑吊走就行,《苦难辉煌》全部书稿都在里面。其实当时那种严重的海况,直升机根本不可能前来救援。我海军编队能够冲出狂风巨浪,全靠我们优秀过硬的国产装备和113舰、881舰官兵齐心协力、同舟共济,英勇顽强。
十几年过去,那场风浪在我心永远定格,成为《苦难辉煌》能够成书最有意义的背景。
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狂风巨浪吗?
若再次遭遇,我们还能像当年海军编队那样劈波斩浪吗?
随着中国高速发展,2018年美方掀起贸易战,在全球范围围堵中国经济,封锁中国科技,压缩中国空间。美方政客、军人、学者纷纷登场,发出威胁,使用手段,妄图全面遏制中国。和平发展环境中成长的年轻一代,基本没有见过这种阵式,难免惊诧,难免无措。
风浪又起了,且风也高,浪也急。
我不由得想到老版《苦难辉煌》前言中引用法国史学大师吕西安·费弗尔的那句话:在动荡不定的当今世界,唯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
只有明白了我们从哪里来,才会明白我们要向哪里去。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经历了五千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说出了全体中国人的心声。
现在《苦难辉煌》青少年版要出版了。
就当今生活条件看,青少年获得的物质营养大大超过我们。
愿你们同样能够样获得超过我们的精神营养。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站上前人的肩膀!
国防大学 金一南
2018年12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