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把建造的本质理解为定居,把定居理解为人在大地上是的方式,归属于定居的建造以建筑物的方式聚集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由此展开地点与空间、人与空间的关系。空间是建筑的主角,要开展建筑哲学的研究,把握建筑的本质,必须深入理解人与空间的关系。建筑不仅为人们提供居所,它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筑造者的思想、地域的文化、民族的特色以及时代精神的内核,它更反映了一个时期人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以及人与存在空间的秩序。
从唐、宋到明、清,历史上的山西长期被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同时进行,而且,民族融合继魏晋南北朝以来再次推向高潮,北方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与山西传统的文化习俗交相灌注,融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华地域文化,也造就了山西古建筑类型的多样化。山西古建筑总体以寺观建筑为主,晋北地区以佛教建筑为主,晋中出现了祠堂和传统民居,晋东南较多地留下了家庙和古堡,晋东南道教建筑也成为另一特色。山西寺观祠庙建筑所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较深,内涵丰富。佛寺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等佛教人物,塔供奉佛祖舍利,如平遥双林寺、晋城青莲寺、平顺大云院等,因此佛寺建筑蕴含着较深刻的佛教文化内涵;道观供奉对象为道教神仙,道观建筑承载着较厚重的道教文化内涵;祠供奉对象一般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反映的是对祖先的崇拜与敬仰,宗祠建筑反映出中国两千多年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庙供奉对象主要是神或传说中的人物,或已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神庙建筑折射出中国大众百姓企盼神灵保佑平安幸福的民众心态和文化内涵。不仅各地都出现了类型多样的古代建筑,在一个建筑中也经常出现同时供奉人、神、佛、道的现象,这也反映山西历史上儒、释、道思想大融合的特点。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区的人对天、地、自然、空间的理解与态度直接反映在当地的建筑上:
云冈石窟,宣扬着平城时代胡汉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佛光寺,昭示着大唐盛世的繁华与辉煌;
晋祠,象征着大宋儒式文化的等级与秩序;
乔家大院,诉说着明清晋商文化的艰辛与富庶;
张壁古堡,参悟着祖先对人居空间的思索与哲学;
......
横向来看:山西四面环山,环境相对封闭的地域内部各盆地自成体系,加之山西地区地形狭长,南北区域气候差异明显,建筑呈现出显著的区域特征。
晋北地区自古为军事重地,有治世之重镇、乱世之强藩之称,由此有了得山西者胜,得山西者先得晋北的说法。山西地处与内蒙古、宁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的交接之地,这里拥有繁荣的边关贸易,是山西商人走西口的必经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促使中原文化与多种少数民族在此地相互融合,形成了晋北地区特有的文化风情。晋北自然条件较差,生活环境艰苦,历史上与北方游牧民族接触密切,故民间习武尚勇,多出豪杰之士,缺乏好文读书之风。晋北地区一度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中心,北魏皇室崇尚佛教,因而晋北地区的建筑主要以佛教建筑为主。
晋中地区四面环山,属于较封闭的地理环境,境内六大盆地自成体系,与外界的联系比较复杂。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思想保守,但精于经营。晋中人勤俭持家是由于农作物单一导致贫困造成的,这也使晋中地区很多人放弃农业转入商界,从勤俭持家到善于经营是心态上从保守转而冒险的必然突破与升华,是特殊的地域性带来的双重结果,充分体现了晋中文化的特点:生活上保守,思想上包容,这也是晋中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晋中以其浓厚的经商风气著称于世,善于理财,勇于外出致富,因而晋中的建筑以祠堂和明清大院为主。
晋东南地区尤其是上党地区地势很高,号称天下之脊,东西分别被太岳山和太行山分割,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宗教崇拜较为淡漠,以神话传说和民俗信仰为主,有中华民族五千年农业文明遗留下来的炎帝神农氏信仰,神农种谷、教民稼穑、尝药献身都是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此外,精卫填海、仓颉造字、二郎神、后羿等民俗信仰也深入人心,反映在建筑上,则是遗存的炎帝庙、二郎神庙、三嵕庙等大量神庙。
晋南自然环境较好,水系相对发达,宜于农作物的生长,自古有勤于稼穑务耕织之称,良好的自然环境与丰厚的农业资源成就了晋南浓厚的儒家文化。晋南人崇尚礼仪,举止儒雅,较为内向,乐于安适的田园生活,不愿离家。晋南的古建筑除了佛教建筑外,还有道教建筑,即关帝庙、龙王庙,反映出晋南地区独有的关帝、水神信仰。
纵向来看:山西现存的木结构古建筑从唐至清,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有不少是稀有的佳作和全国仅存的孤例,是研究各个时期建筑史、文化史、宗教史、美术史等的最有价值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我国的木结构建筑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但真正的成熟期却是在唐代。就技术成就而言,表现在大木构架的定型化和设计模数化,山西唐代木构建筑完整保存的有四座,本书重点介绍了山西五台山佛光寺。该寺大殿属木构架中的殿堂型构架,由柱网、铺作层、屋架三层上下叠加而成,形成三个整体构造层。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属厅堂型构架,用横向的垂直屋架,由若干道檩数相同的垂直屋架并列拼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每两个屋架间用槫、襻间等连接成间,结构简单,建造较容易,故在民间应用非常广泛。从这些留存的唐代建筑中可以看到,这个时期建筑斗拱硕大,出檐深远,具有简单而粗犷的鸱吻。屋顶平缓,不超过前后撩檐枋距离的四分之一。屋瓦呈青黑色,同时柱子较粗。唐代木构建筑的柱子比较粗,而且下粗上细,体现了唐朝人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与宫廷建筑不同的是,寺观建筑古朴庄严,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
在唐朝大统一和五代十国战乱之后,我国进入北宋与辽、南宋与金、元对峙的历史时期。辽承唐风,金随宋制,多民族、多风格的建筑共存是这一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特点。辽与北宋对峙时期,山西建筑形成两大系统:辽是以契丹族为主体,在我国北方和东北建立的王朝,辖区是中唐以后的军阀割据区,辽代立国后招募了大量北方汉族的工艺技术人才,故辽的建筑是在唐、五代时北方建筑传统基础上发展的;北宋立国之初,山西在晚唐以来形成的地方建筑传统未受到重大破坏,并得以继承而形成北宋官式建筑。南宋与金、元对峙时期,在建筑上也是两个系统:金官式继承北宋官式,并受辽和北宋以来北方建筑传统的一定影响,但由于北宋官式比这些地方的传统工艺技术更为先进,故以它为主,形成金代官式。
山西宋、辽、金时期的木结构建筑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如本书介绍的崇明寺、晋祠、华严寺等。较唐、五代建筑雄浑的气势而言,宋代建筑体量较小,但富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和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建筑结构上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斗拱的承重作用大大减弱,且拱高与柱高的比例越来越小。宋以前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昂,开始逐渐被斜栿所代替,柱间的补间铺作朵数增多。宋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设计模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公布的关于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的《营造法式》。
7
世纪,蒙古族挟大漠雄风崛起于中国北部,元代登上历史舞台。山西的元代木结构建筑保存较多,有350 余座,分布范围遍及全省各地,保存的建筑类型也十分丰富,有衙署、戏台、佛寺、道观、民居,许多都是国内少有的品类。山西的宗教建筑多依唐宋建筑的故址兴建,在总体布局上大多延续着宋、金时期的布局形式,许多建筑也沿用了唐、宋的规制,但建筑斗拱结构上的承挑作用减弱,比例缩小,补间铺作增多。在建筑结构方面为扩大殿堂的使用面积,大多采用移柱或减柱的方法扩大殿堂的空间,大量使用大额式构架、自然材和弯材,建筑外观呈现出粗犷的气势,宋始现减柱构造,但金元时期此种做法达到了极为夸张的程度,如佛光寺西配殿,这是山西元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在建筑方面,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工艺美术发展带来新的因素,使中国建筑呈现出若干新趋势,元代各种宗教并存发展,建造了很多大型庙宇,原来只盛行于西藏的藏传佛教,也在内地开始传播,建造了不少寺塔,出现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相融合的建筑类型和喇嘛式塔。但汉族传统建筑的正统地位在山西并没有动摇,而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建筑风格,如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等。
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现象。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清朝政府颁布了《清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法原》《园冶》。建筑的设计方法由唐宋以来形成的以材分为模数改变为以斗口为模数。柱网结构较元代更为稳固,殿内梁架节点简单牢固,并将唐宋以来的襻间斗拱改为檩、垫、枋三件,驼峰被柁墩代替,是一种简化构件的具体表现。整体的梁架体系代替了斗拱承挑檐的作用,斗拱失去了在结构中原有的承挑功能,攒数增加,成为标志建筑等级和纯装饰性的构件。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卷杀不再采用,梁枋断面比例由3∶2 统一为5∶4,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虽然也与官式建筑一样趋于标准化、定型化,但山西民间建筑地方特色却十分明显,丰富多彩。明、清的大型建筑群形成,成组地保存下来,如平遥城池、代县边靖楼、五台山佛教建筑群、解州关帝庙等。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骤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比如五台山显通寺内的无量殿等。
通过梳理山西古代建筑的发展史可明显发觉,现代的古建筑专家和学者研究时更多地倾向于溢其美而避其害,夸大古建筑的优点,对传统建筑的缺陷避而不谈。实际上,宋、元之前的建造有非常明显的缺陷,即柱网结构松散,且根基不稳。我们这一代在建造时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规避传统建筑方式的缺陷,例如加强柱网结构的联结性,同时用钢筋混凝土筑基,平均力的分布使得根基更稳固。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待古建筑不仅要怀着感激敬畏之心保护和传承历史遗产,更要有历史的使命感和独创的勇气,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为后世留下财富,为古建筑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荀建
2018年12月
晋北篇
第一例
亿万化身开绝嶂 三千法界作丹梯大同云冈石窟
第二例
四面楼屋皆东向 异俗奇风传古今大同华严寺
第三例
觉悟群迷成净果 庄严重耀证慈缘大同善化寺
第四例
琉璃照壁盘九龙 巍峨气势凌三公大同九龙壁
第五例
临天陡崖修古刹 峭壁悬空建梵宫浑源悬空寺
第六例
玲珑峻碧倚苍穹 海内浮图第一工应县木塔
第七例
四面松涛成绿海 千寻宝塔矗青天大同觉山寺
第八例
观空有色西方月 听世无声南海潮朔州崇福寺
第九例
齐家治国平天下 率性修道致中和代州文庙
第十例
三边冲要无双地 九塞尊崇第一关代县雁门关
第十一例
层台耸立巉岩里 巨殿危凌峭壁中五台山佛光寺
第十二例
炉烟经卷停云阁 不信人间有此景五台山显通寺
第十三例
琼楼静掩娑罗月 宝塔香飘薝卜风五台山塔院寺
第十四例
欣得历代皇帝敕 遂使寺启鹫峰头五台山菩萨顶
第十五例
九天白云生翠崦 一轮明月下寒泉五台山碧山寺
第十六例
千劫何缘存象法 明时自不失玄珠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晋中篇
第十七例
帖爱宝贤花爱紫 寺求永祚塔求双太原永祚寺
第十八例
微波龙鳞莎草绿 晋祠流水如碧玉太原晋祠
第十九例
有龙于斯升天去 无头雕像盼回归太原天龙山石窟
第二十例
玄中一脉享高座 东瀛众僧拜祖庭交城玄中寺
第二十一例
世事何须多计较 神天自有大乘除榆次城隍庙
第二十二例
裕后代莫如勤俭 光前辈惟是诗书太谷曹家大院
第二十三例
九州巨富何处觅 四大家族此其一太谷孔祥熙宅园
第二十四例
晋商福地银祁县 巨贾乔家在中堂祁县乔家大院
第二十五例
书酒歌弦满庭院 鳞次栉比渠半城祁县渠家大院
第二十六例
古县城杰出范例 老街巷瑰丽华章平遥古城
第二十七例
北汉古建世罕见 硕大斗拱此间存平遥镇国寺
第二十八例
佛教知识经典库 彩塑艺术博物馆平遥双林寺
第二十九例
当是三清传奇殿 此乃圣像最正宗介休后土庙
第三十例
空王佛祠可汗庙 神秘地道古城堡介休张壁古堡
第三十一例
勋业偕绵峰永峙 儒行并汾水常清灵石王家大院
第三十二例
身后有余快缩手 眼前无路早回头灵石资寿寺
晋东南篇
第三十三例
城镇中枢城隍庙 管领亡魂度众生潞安府城隍庙
第三十四例
九龙戏珠石灰寺 七十二股倒流水长治大云院
第三十五例
诵佛经断指再生 文宣帝敕建伽蓝平顺龙门寺
第三十六例
郑惠王施佛舍利 释洪满撰功德碑长治法兴寺
第三十七例
千佛大殿宋遗构 十八罗汉俱传神长子崇庆寺
第三十八例
一幅图画传胜迹 数声钟磬答莲歌晋城青莲寺
第三十九例
殿堂四壁绘精品 舍利山麓藏神宫高平开化寺
第四十例
炎帝神农尝百草 北魏元宏开石窟高平羊头山石窟
第四十一例
上党戏剧冠华夏 二郎信仰源流长高平二郎庙
第四十二例
佛光入梦缘建寺 至此耀眼似明珠高平崇明寺
第四十三例
士子不第化仙去 山寺长青今犹在高平游仙寺
第四十四例
华夏宏篇第一章 炎黄子孙万载昌高平炎帝陵庙群
第四十五例
泽州大地聚宝藏 铁塑高妙放异彩高平铁佛寺
第四十六例
依山势凤凰展翅 就地理金龟盘旋沁水柳氏民居
第四十七例
二十八星齐聚首 各路神仙汇一堂晋城玉皇庙
第四十八例
泰岳神充百鬼帅 岱宗主召万人魂泽州岱庙
第四十九例
春归乔木浓荫茂 秋到黄花晚节香阳城皇城相府
第五十例
面对沁流如砥柱 玲珑小巧似盆景阳城砥洎城
第五十一例
在哪里流觞曲水 于何处白兔衔经阳城海会寺
晋南篇
第五十二例
小巧精奇疑无路 恢弘大气别有天隰县小西天宫
第五十三例
为世楷模留圣训 鉴人善恶显神威蒲县东岳庙
第五十四例
罕见壁画藏古刹 飞虹宝塔矗霍岳洪洞广胜寺
第五十五例
四海只今多庙貌 英灵还属旧河东解州关帝庙
第五十六例
国有大事异象显 龙兴寺塔知其灵新绛龙兴寺
第五十七例
别具佳趣青龙寺 独有特色水陆图稷山青龙寺
第五十八例
巨型壁画斯为最 三大宫观此其一芮城永乐宫
第五十九例
后稷伯益供神庙 乡村民风呈画卷新绛阳王稷益庙
第六十例
后土庙看最正宗 秋风楼观天下中万荣后土祠
后
记
参考文献
附
录 中国朝代更替时间表
山西传统寺观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荀建
参与、主持建设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