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高校外国专家跨文化适应:基于组织文化视角的研究
定 价:78 元
- 作者:陈洁修,朱军文 著
- 出版时间:2018/10/1
- ISBN:9787313201645
- 出 版 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644.5
- 页码:17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32开
-
商品库位:
《在沪高校外国专家跨文化适应:基于组织文化视角的研究》重点研究对象为沪上高校内担任全职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外国专家,部分受访者还同时担任行政管理工作,并且具有长期在中国高校工作的经历。这些外国专家多维度、深层次地体验着中国高校的组织文化环境,他们在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包括基金申请、教学任务、职位晋升等,与其他的中国学者别无二致。“跨文化适应”为这些外国专家在中国的学术工作经历增添了一个更为丰富的层次,分析他们在面对文化差异时的应对措施以及影响其跨文化适应情况的因素,有助于了解他们与中国高校组织文化的独特互动。
《在沪高校外国专家跨文化适应:基于组织文化视角的研究》适合相关政策制订者、管理者和研究者阅读。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学术职业以及相关联的研发人才的跨国流动正成为常态。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高层次人才之间更为密切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成为推动文明互鉴、加快知识传播与生产的重要途径。与其同时,也引发了长期以来关于国际人才跨文化流动过程中的适应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崭新时代,聚天下英才以用之成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千人计划”为代表,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的政策,开展了大规模、系统化的海外高层次人员引进工作,吸引了大量外国专家进入中国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工作。这一系列的人才引进举措,起到了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效果,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人才基础。具体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引进具备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的国际学术人才,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的主要举措之一。在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校等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特别是人才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快速提升。这其中,除了海外归国的华人学者规模越来越大以外,一大批非华裔的外国专家也活跃在高校教学科研一线。非华裔的外国专家如何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文化、适应中国高校的组织文化,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
陈洁修,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博士候选人,2016年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奖学金,研究兴趣包括教育公平,社会分层,跨文化适应,全球化与教育政策改革。学业之余作为独立音乐人发行个人原创音乐专辑《之外》,EP专辑《三城记》。
朱军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全球战略与海归人才发展创新团队首席专家。2008.5-2018.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工作。研究兴趣包括高校人才政策与评价,高校创新能力与政策,科学计量学等。
第一章 在沪高校外国专家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缘起
1.1 学术人才的全球流动
1.2 改革开放后来华的外国专家
1.3 在沪高校外国专家群体的兴起
1.4 外国专家身处沪上高校的跨文化适应挑战
第二章 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论演进
2.1 跨文化适应理论模型
2.2 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第三章 在沪高校外国专家跨文化适应研究的质性方法
3.1 核心概念
3.2 研究方法
3.3 在沪高校外国专家概况
第四章 在沪高校外国专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4.1 外国专家来沪工作的期望与动机
4.2 在沪高校外国专家自绘适应曲线分析
4.3 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
第五章 在沪高校外国专家的科研与教学适应
5.1 科研工作:优厚的条件,模糊的规定
5.2 教学工作:中外理念的冲突
5.3 同事合作:组织文化融人的实质性一步
第六章 在沪高校外国专家与高校行政体系的互动
6.1 中国高校的组织文化特点
6.2 在沪高校外国专家与高校行政体系的互动形式
6.3 在沪高校外国专家的组织文化适应问题与特点
第七章 在沪高校外国专家跨文化适应的三维度分析
7.1 认知维度:组织文化三个层次中的障碍
7.2 情感维度:面对跨文化障碍时的回应
7.3 行为维度:所采用的跨文化适应策略
第八章 在沪高校外国专家跨文化适应的典型案例
8.1 在沪高校外国专家与中国高校的双赢
8.2 一个合作学院教授眼中的中外老板
8.3 一位外国专家眼中的中韩对比
8.4 一个媒体人对官僚主义的理解和抗争
8.5 一位外国专家对“关系”的运用
第九章 政策建议
9.1 在沪高校外国专家视角
9.2 研究者视角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