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以来,政府大力推进融资平台优化改革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的筹集问题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承包商在建筑行业属于核心企业,发展迅速并已初具一定的融资规模。承包商的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是商业银行对其授信的前提,鉴于建筑业的特点、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和专业方面的局限性,目前商业银行很难解决对建筑承包商进行融资信用风险评价的问题。因此,《金融服务外包视角下的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研究》从金融服务外包的视角,将对建筑承包商进行融资信用风险评价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委托第三方实施,这将成为商业银行拓展业务范围、寻找有效服务路径的发展趋势。
基于上述认识,《金融服务外包视角下的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研究》在对现有文献及研究成果的研究分析基础上,界定了第三方的概念、职能,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承包商融资的概念模型,并对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
“十三五”规划以来,政府大力推进融资平台优化改革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的筹集问题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承包商在建筑行业属于核心企业,发展迅速并己初具一定的融资规模。承包商的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是商业银行对其授信的前提,鉴于建筑业的特点、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和专业方面的局限性,目前商业银行很难解决对建筑承包商进行融资信用风险评价的问题。因此,本书从金融服务外包的视角,将对建筑承包商进行融资信用风险评价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委托第三方实施,这将成为商业银行拓展业务范围、寻找有效服务路径的发展趋势。
基于上述认识,本书在对现有文献及研究成果的研究分析基础上,界定了第三方的概念、职能,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承包商融资的概念模型,并对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对目前服务外包和金融服务外包的文献资料及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和评析,从服务外包的概念、构成分析切入,对金融服务外包的概念、业务分类进行了界定和归纳分析。在运用博弈论论述融资业务中引入第三方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服务客体、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三个角度对金融服务外包模式下的第三方进行了界定,并对第三方的特点和企业职能进行了详细阐述。
其次,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探究了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服务外包的根源。在对研究对象承包商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政策依据、文献依据和实践依据三个方面探讨了承包商融资的可行性;通过对项目融资和供应链金融中融资主体的特点进行比较研究,构建了承包商融资的概念模型;对承包商融资过程中的信用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找出承包商融资的信用风险成因。
再次,根据本书构建的承包商融资概念模型和对承包商融资信用构成要素的分析,运用信息沉淀、问卷调查、帕累托图等方法对承包商融资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进行三轮的识别和筛选,构建出了承包商融资静态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了验证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运用AMOS(结构化方程模块)软件进行路径分析,结果拟合效果良好。依据所构建的静态指标体系和对路径系数的分析,分解出了承包商融资动态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对现阶段使用较为广泛的信用风险评价方法,从原理、优缺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本书所构建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权法和支持向量机作为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的方法,构建出了基于时间维的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从而实现了对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的全过程评价。
本书由夏立明组织,负责技术指导及统稿工作;第一章由张旭和胡秀芳共同完成;第二章由张旭撰写;第三章由胡秀芳撰写;第四章由宗恒恒撰写;第五章由孙艳秋撰写;第六章由夏立明与宗恒恒共同完成。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仍有待商榷之处,望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五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六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七节 本书结构框架和创新
第二章 金融服务外包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服务外包
第二节 金融服务外包
第三节 金融服务外包模式下的第三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融服务外包视角下的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的研究基础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承包商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节 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的概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服务外包视角下的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
第一节 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概述
第二节 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构建思路
第三节 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服务外包视角下的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
第一节 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概述
第二节 金融服务外包视角下的承包商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成果
第二节 研究展望
附录I
附录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