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经济村庄调查丛书·香拉村调查:藏族》旨在通过村庄经济的的调查,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香拉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并说明藏族文化在村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中国民族经济村庄调查丛书·香拉村调查:藏族》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毕竟为进一步研究本民族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比较翔实的实证资料。
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暑期村庄调查自从2008年暑假开展以来,已经对中国56个民族中的大部分民族村庄进行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的调查。藏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本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另外,邻近西藏的不丹、尼泊尔、锡金、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有一部分藏族人居住。现在藏族人的地理分布,大体在中唐时期就已形成。自古以来,青藏高原是藏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西南部,甘、青、川交界处。全州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处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现下辖七县一市,99个乡(镇、街道办)。州内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总人口68.03万,其中藏族37.85万,占总人口的55.6%;农牧业人口54.56万,占总人口的80.2%。州成立五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子。
这次是对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村庄调研。在调研出发前,我们通过诸如政府网站、新闻媒体、领导介绍等途径选择典型村庄,以反映甘南藏族民族经济村庄的发展和变迁,课题组负责人金红磊副教授最终选取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卡加曼乡的香拉村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调研了解这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市级新农牧村建设试点村”。
香拉本意为“木围栏”,因该村群众习惯在自己房屋周围立木栅栏围院子,故名香拉。香拉村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卡加曼乡,具体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2’、北纬35°05’,距市区约17.8公里,香拉村与该乡的新集村、海克尔村、格来村相邻。香拉村作为一个行政村,下面由7个自然村落组成,分别是香拉村、拉寨村、沟七峡村、尕咱村、七河道村、白子卡村、博拉村。2010年年末,香拉村总计148户家庭,总人口727人,其中男性人口380人,占总人口的52.27%,女性人口347人,占总人口的47.73%,劳动力人口464人,占总人口的63.82%,全村现有大学生6名,村民由汉族、藏族构成,当地村民多以藏语为母语,属安多方言,有少数村民会讲汉语,其中藏族是该村的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60%以上。
为更深入地了解村庄情况,在相关领导和干部的帮助下,我们于2011年8月13—27日在香拉村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调研,深入农牧民家中,与他们深入交谈,获得第一手资料。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香拉村作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和市级新农牧村建设试点,省、市、乡三级政府联动,从改善农牧村基础设施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先后开展了暖棚、人畜饮水、蔬菜基地、村道建设等项目,促进了试点村农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直补、生猪养殖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也得到了全面落实,为农牧民增收夯实了基础。2008年11月,香拉村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通过省级验收,100多户人家全部搬进了焕然一新的民居,这个半农半牧的高原小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合作市政府、卡加曼乡政府积极引导农牧民面向市场,成立为农牧民提供技术、信息、产前产后服务的中介组织。通过农牧民科技培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带头进行科技承包,示范带动,积极引导和组织劳动力在蔬菜大棚务工,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以扶持科技能手、致富能人带头承包经营大棚蔬菜等形式,发展扩大规模经营,卡加曼乡香拉村成立了“拉寨蔬菜种植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并制定了协会章程开展积极工作,初步形成了产供销相互配套的服务网络。
在社会保障方面,香拉村两委班子也高度重视,在合作市和卡加曼乡政府的指导下,在村委会干部的带领下,香拉村村民积极加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