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经济村庄调查丛书·塘坊村调查:瑶族》旨在通过村庄经济的的调查,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塘坊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并说明瑶族文化在村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中国民族经济村庄调查丛书·塘坊村调查:瑶族》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毕竟为进一步研究本民族村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比较翔实的实证资料。
瑶族的祖先为盘古,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因其生产方式、居住、服饰和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又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称谓之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我国政府在瑶族人民聚居或其他民族杂居的地区,共建立了以瑶族为主或有瑶族参加的自治县13个,即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以及广西龙胜、防城、隆林各族自治县、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此外,在瑶族人民的小片聚居区还分别建立了200多个民族乡。1957年12月,湖南省成立了宜章县莽山瑶族乡。而本自然村调研的对象——塘坊村正是莽山瑶族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该村位于莽山瑶族乡西北面,是一个典型的高寒过山瑶族村寨。
2009年5月,中央民族大学启动“985”二期工程项目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村庄经济调查”。于是萌生了对非民族地区民族乡民族村的调查念头。经过多次会议讨论,确定了以湖南省宜章县莽山瑶族乡作为我们调研对象。
2009年7月,由李书锋博士带队,组成了由王澄老师,包括汪建钦、刘颖、魏莹、罗婷等同学为课题成员深入湖南省宜章县莽山瑶族乡进行第一次田野调查。2010年7月,又派出由罗婷、傅茜、杨莹黠和黄江虹等同学对第一次调查进行了补调。这二次田野调研的对象主要是定位于莽山瑶族乡经济调查,并未体现对行政村庄的调查。根据中央民族大学“985”课题研究中心定位,这两次调查内容难以符合民族村村庄调研的要求。2012年5月根据“985”中心的要求,特别是总结其他相关调查组的调查报告的经验,本调查小组重新编写调查提纲,并于2012年7月第三次深入宜章县莽山瑶族乡,主要以塘坊村为对象再次进行调查。第三次调研由李书锋教授带队,队员包括梁迎娜、谭盛辉、皮诗萌、欧龙懿、李慧萍、李慧琴、王瑜、陆碧瑜、吴咏玲等同学。本次调研主要以塘坊村为对象分别从村庄、农户和农民三个维度进行。
本调查报告的撰写分工,前言由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李书锋教授撰写,第一部分由梁迎娜、谭盛辉、皮诗萌、欧龙懿撰写,第二部分由李慧萍、李慧琴、王瑜撰写,第三部分由陆碧瑜、吴咏玲撰写,最后报告由李书锋教授统稿。
前言
第一部分 村庄
一、塘坊村概况
(一)村庄概况
(二)自然条件
(三)塘坊村过山瑶族的来源
(四)塘坊村村庄的变迁
(五)塘坊村的未来
二、塘坊村传统农业
(一)塘坊村的农业生产环境
(二)农作物
(三)畜牧业
(四)农业技术推广
三、塘坊村的特色产业
(一)塘坊村特色产业的历史发展
(二)瑶族刺绣
(三)楠竹产业
(四)特种养殖业
(五)养猪业
(六)药材业
(七)金银花种植业
(八)其他产业
四、塘坊村的商业
(一)天塘闹子
(二)莽山乡茅庵街
(三)村民自营小商店
(四)塘坊村商业未来的发展
五、经济政策与塘坊村的经济发展
(一)塘坊村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塘坊村的就业
(三)国家的经济政策与村民的脱贫致富
(四)国家经济政策在塘坊村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塘坊村教育情况
(一)塘坊村学校教育概况
(二)村民子女受教育情况
(三)村民素质
(四)计划生育状况
七、塘坊村的社会保障事业
(一)我国农村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养老
(三)医疗
(四)社会救助
八、塘坊村的风俗习惯和瑶族文化艺术
(一)瑶族文化艺术概况
(二)塘坊村风俗习惯
(三)塘坊村土家婚嫁丧葬文化
(四)塘坊村瑶族节日文化艺术
(五)塘坊村瑶族的舞蹈文化
(六)塘坊村瑶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第二部分 农户
九、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养殖的农户
(一)养殖竹鼠的领头羊——邓开凤家
(二)茶叶种植户——盘云生家
(三)莽山茶叶种植户——刘金明家
(四)大学生生态养猪致富户——赵逢溪家
(五)竹萍的养蜂户——盘金生家
(六)综合养殖户——湖南莽山土里
八吉农庄
(七)药材种植加工能手——赵志勇
十、工商户
(一)超市个体户陈望松家
(二)摩托车修理赵瑞锋家
(三)开小商店的赵友兰家
(四)运输户赵李宗家
(五)个体经营户范林勇家
(六)服装店老板刘松兰家
(七)建筑奇才赵良保家
(八)莽山大药房经营者林晶家
十一、贫困户
(一)贫困户赵柏生家
(二)贫困户赵礼凤家
(三)贫困户赵天云家
十二、其他农户
(一)新农合为赵光贵家撑起了“阳光之伞”
(二)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赵美娇
第三部分 农民
十三、村干部
(一)无私奉献的村支书
(二)村主任赵志明
(三)村会计赵仁保
十四、瑶族文化传承人
(一)瑶家传统文化薪火传承人——瑶王
(二)瑶族传统服饰和挑花刺绣艺人——赵刘姝
(三)瑶志发起人——李坤秀
十五、经商能手
(一)企业家谭书茂和妻子谭慧莲
(二)跑运输的谭小明
(三)“瑶王”邓万寿的金银花致富梦
十六、文艺爱好者
(一)莽山休闲娱乐的发起者盘金花
(二)广场舞者邓运红
十七、其他人员
(一)从深山走出来的女大学生盘春花
(二)大学生之家赵进军
(三)退伍军人赵福宝
(四)老支书邓礼才
(五)单身中年赵礼仁
(六)孤寡老人陈旺日
(七)长寿老人赵吉旺
(八)高寿老人邓秀荣
(九)塘坊小学校长赵德秀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