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与重塑 20世纪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模式的反思》着眼于20世纪中国高等专业美术院校中的美术教学模式,通过研究其肇造、发展、固化的演进过程,分析内在特征与影响因素,剖析实质,反思经验,提出构建当代专业美术教学模式的设想,并以具体的方案为依据进行论证。《迷失与重塑 20世纪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模式的反思》将在美术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的学理性思考。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美术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对应着现代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对应着美术的发展,尤其对应着近现代社会与文化的巨变这样一个大背景。严格意义的现代美术教育或者说以美术学院为代表的专业美术教育,是20世纪才开创出来的,是现代文明的体现,体现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文明对其他民族国家的示范、影响与启蒙。虽然我们有着延续千年的美术发展史,有着长期传承的美术创作和鉴赏体系,但大学美术学院这样一种文化机构,确实是现代的产物。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美术”这个词也是现代的“发明”,“FineArt(美术)”是由日本自西方引进,再传人中国。我们根据“美术”这个现代的词汇及其定义,来重新审视我们曾经称之为“书画艺事”的历史,在此概念下,“发现”了我们自身的建筑、工艺美术、壁画、雕塑、石窟寺等等。这些没有被士大夫精英们关注过的美术类型,在现代文明的概念——“美术”统摄之下,按照各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跨学科整合的内在要求,重新编纂,形成体系,虽然那个传统被称为“术”“绘事”“书画”。这都是用现代认识尺度,来裁切“梳理”历史,使之成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因此,从严格意义来说,美术是产生于当代文化机制中的知识系统与认识。
这种20世纪在中国发生的文化“创造”与“再发现”,伴随着“西化”的过程。人类的现代文明,是15世纪左右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经过启蒙运动形成的文化成果,几百年来,逐渐发展壮大,并对其他区域国家和社会人群产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一个“西化”的过程,但对“西化”的态度在不同时期有很大差异,主流是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影响与启发下,不断探求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宜用单一的价值观来评判历史,历史的真实永远是复杂、多维与模糊的,更不能用今天的意识形态来涂抹过往的事实。
文化的变化过程是缓慢的,即使大家都公认出现了某些问题,我们也会被某种惯性裹挟前行。比如当下,社会已经形成对教育不满的某种“共识”,但是,改不改、怎样改、谁来改,都有极大的难度。我们塑造系统的同时也被系统所塑造,我们创造了美术教育也被美术教育所塑造。人一旦被系统化、社会化、机制化,改变系统与机制就是对人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极为痛苦的。用一套新的价值评价系统来否定已有的正在运转的价值系统,依附在原来价值系统中的人,将因为系统的评价标准的改迁,而失去自己的价值。人是不会革自己的命的,因此,我现在也特别理解坚定的或者说拼命站在保守的角度来抵抗新事物的人,其实这是求生本能。
自1912年《专业学校令》颁布以后,出现了美术专门学校,一百年后,2012年,艺术成为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单设的独立门类。一百年的发展,美术一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系统,也应进行认真的反思了。教学模式是知识体系的“操作系统”,系统决定着用何种美术标准与目标来塑造一批一批的人。可以这样说,美术是被教育塑造出来的,尤其是20世纪,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决定了美术的标准与导向。本书的研究,试图从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中教学模式的变化人手,探讨文化导向的变迁轨迹。
本书是在我2012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这样的课题,源于自身的经历与体认。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我有着完整的受教育过程,之后就在美术学院教书并从事教学改革与管理,负责过学院的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评估。再到博士与博士后的研究,一直在学院中成长,对教育十分熟悉,对美术学院教育问题,有着深刻的体会。
武小川,1973年4月生于西安。199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一画室,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起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获得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主要从事绘画、影像、实验艺术等方面的教学、研究与创作。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巴黎、北京等地美术馆举办个震10场,曾参加FIAC法圈际当代艺术博览会、台北摄影双年展,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首届实验艺术展等重要联展。出版《逝者如斯:武小川作品集》等。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演进中的“西化”情境
第二节 多元格局中的主体意识
第三节 美术教学与美术发展观念互涉
第四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五节 概念定位与思路
第六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七节 方法与手段
第二章 演进中的迷失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仿制与模仿
一 移植日制
二 模仿欧派
三 折衷中西
第二节 1949年至今的正规化与学院派
一 亦步亦趋的全面苏化
二 标准一统的正规化运动
三 全面开放与正面冲击
四 “学院派”的范式形成
五 大美术与大美院
第三章 迷失中的反思
第一节 三门核心课程
一 素描的造型艺术观
二 人体教学的西化意义
三 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照
第二节 被窄化的西方和被异化的传统
一 西方美术教学史中的三种模式
二 在“改造”中被异化的传统
第三节 基于演进的反思
一 主体性的迷失
二 价值判断的混乱
三 标准单一机制僵化
第四章 基于理想的重塑
第一节 根本目标
一 文化主体性之重塑
二 树立“成人”培养的教育目标
三 彰显中国美术价值的艺术目标
第二节 基本思路
一强化中国美术的内容
二贯穿中国艺术的方法
三塑立开放整体的模式
第五章 重塑之下的构建
第一节 模式构建
一 以人文为核心的艺术学科
二 “学科基础+实践创作”的模式探索(以美术学造型艺术类为例)
三 “学科基础”阶段的内容与要求
四 “实践创作”教学阶段的内容与要求
第二节 构建系统
一 “造型基础”锻造艺术能力
二 “地域文脉”植根民族土壤
三 “美术理论”树立文化立场
四 “实践创作”培养创新精神
第三节 构架机制
一 体系开放的模式构架
二 专业融通的工作室与实验室
三 目标分类的学分制
四 评价独立与标准多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延安模式”:20世纪美术学院教育的决定因素
作为身份认同的传统绘画标准
艺术,还有什么可以教?
从登封嵩阳书院说开去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