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苏维埃俄国的计划经济》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系统地批评了计划经济体制,论证了市场经济必然性与合理性。冯·哈耶克把布鲁兹库斯与冯·米瑟斯和马克斯·韦伯并列为20世纪早期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核心问题的学者,认为他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评显示了非凡的预见。种种原因,中文读者对布鲁兹库斯了解甚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曾于1997年第1期发表的俄罗斯经济史专家列·希罗格罗德的文章《论布鲁兹库斯及其专著〈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中央编译局张文成教授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上的文章《计划经济体制命运的预言者?——布鲁兹库斯及其〈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是对布鲁兹库斯作系统介绍的仅有的两篇中文文献。《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中文版,有助于学界对这位思想家的研究,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继续改革开放、努力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该书讨论的内容仍不失借鉴意义。
过去近十六年间,整个世界一直关注着俄国的发展,但就该话题在公众讨论中的热度而言,这一强烈兴趣很难说被报以相应的指导。只有对该话题日积月累的文献一直顺流跟踪的少数人敢说他们确实知道这个国家究竟发生着什么,而多数人几乎已经放弃借助已有成果形成清晰观念之意图。谓这是一次伟大的试验,或日其对人类未来堪称重要。言辞时髦矣,然操此言者难说有几人真正懂得整个事态的意义。
此一窘境,某种程度上源自政治激情对大量可靠资讯之必然拒斥。然则,这不足以就现状做出完整解释。过去数年间,确实不乏对问题做严肃探讨的冷静心态。然而,多数结果简直不得要领。就其核心问题,即中央经济计划的利弊,苏维埃政府的困难以及它们被解决到何种程度,我们的知识并无多大长进。究其缘由,盖因据以做出结论之资讯的极端匮乏。炊无米之难甚巨,非条件相当特殊之研究者无望克服。
但是,专注于此问题者,就深入研究而言,多数缺乏起码的素养——精通俄语。大多真正可用的资讯只能从俄国国内偶现的讨论文字中大海捞针;所有译成外文的资讯欺世蒙人,为人不齿。这对于不能驾驭俄语的研究者来说无望走得很远。但是,同样重要却更为稀缺的是有关这个国家的详尽知识,她的历史和制度,以及她的人民的心理特点,这类知识能使观察者透过可谓现行制度造成的俄国看到那个独特的俄国,看到现行正式统治制度之外的非正式制度。由此可以明白,大多数关于当代俄国的论述俱是浅入浅出。当然,智者们的浮光掠影之论有那么点意思,但对要害问题的回答没有多少真货色。
但是,必要的素养远不止于此。如果缺乏有关此问题的清晰概念的指引,就是说,在着手探讨俄国的特殊问题之前,如果研究者对计划经济的基本任务没有清晰的概念,即使对来自俄国的资料做最详尽的研究,也还是走不远。
欲使研究成功,除了俄国经济学家,任何其他人都不太可能具备上述综合素养。然而,真正了解这个国家而又能就当前局势自由言说的俄国经济学家所剩无几。他们当中,本书作者发出了特别可信的声音。作为1907年至1922年间在彼得堡任经济学教授、久负盛名的俄国农业问题的一流专家之一,布鲁兹库斯教授以浓厚的兴趣在现场追踪着各项发展。在《农业发展和俄国的农业革命》一书中,他对导致革命的诸种趋势做了最具启发而不乏热情的论述。新制度诞生伊始,他就埋头研究该制度的自我预期。
译者序
序言
上卷 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
作者序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第二章 社会主义与经济原理
第三章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计算
第四章 劳动成本与市场价格
第五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统一计划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问题
第七章 经济自由与社会主义
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主观因素
第九章 社会主义与农业
第十章 结论
下卷 俄国计划经济的后果
前言
第一章 共产主义“计划经济”的发端
第二章 五年计划的本质
第三章 五年计划下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
第四章 论苏俄计划经济的后果
附录一 论布鲁兹库斯及其专著<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
附录二 计划经济体制失败的预言者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