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繁殖技能手册》通俗易懂、参考性强,主要包括牛的生殖器官、生殖激素功能、发情鉴定、人工授精、妊娠诊断、繁殖管理与疾病防治、胚胎移植、同期发情和同期排卵等内容。在编写中,注重结合实际生产和操作细节,选用大量图片为指导繁殖技术应用提供了直观理解;对于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事项或问题,以“小贴士”的形式进行注释;在每章最后都给出了用以自测的思考与练习题,以便读者明确学习重点和掌握相关技能。
牛是单胎动物,饲养周期长、生产速度慢,因此在养牛生产中,牛的繁殖和繁殖管理占据着重要地位。现代繁殖技术在奶牛或肉牛生产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牛的生产性能、挖掘牛的繁殖潜力,而且对于提高牛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意义重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奶牛和肉牛养殖企业(场户)均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母牛配种。通过提高授精配种人员技能水平、充分发挥母牛良好繁殖性能,可有效提高养殖企业(场户)的繁殖效率。
20侣年,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将联合举办“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一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家畜繁殖员作为其中一个竞赛项目,由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牵头、全国畜牧总站具体承办,考核内容为牛人工授精技术。为了配合大赛的进行,我们特组织长期工作在养牛生产一线的专家编写了本书,以期为基层家畜繁殖员和参加技能大赛的选手提供参考素材,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书通俗易懂、参考性强,主要包括牛的生殖器官、生殖激素功能、发情鉴定、人工授精、妊娠诊断、繁殖管理与疾病防治、胚胎移植、同期发情和同期排卵等内容。在编写中,注重结合实际生产和操作细节,选用大量图片为指导繁殖技术应用提供了直观理解;对于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事项或问题,以“小贴士”的形式进行注释;在每章最后都给出了用以自测的思考与练习题,以便读者明确学习重点和掌握相关技能。
本书是在《图说奶牛繁殖管理技术与繁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全国畜牧总站、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家畜胚胎工程与繁殖创新团队(ASTIP-IAS06-2016)]和国家奶牛创新团队(CARS-36)等单位和项目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中难免存在疏漏或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前言
1 牛生殖器官解剖与生理功能
1.1 母牛生殖器官及其生理功能
1.1.1 卵巢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
1.1.2 输卵管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
1.1.3 子宫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
1.1.4 阴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
1.1.5 外生殖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
1.2 公牛生殖器官及其生理功能
1.2.1 睾丸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
1.2.2 附睾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
1.2.3 阴囊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
1.2.4 输精管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
1.2.5 副性腺和尿生殖道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
1.2.6 阴茎和包皮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
思考与练习题
2 主要生殖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2.1 概念与原理
2.1.1 激素及其生理作用特点
2.1.2 生殖激素
2.2 主要生殖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2.2.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2.2.2 催产素
2.2.3 促卵泡素
2.2.4 促黄体素
2.2.5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2.2.6 雌激素
2.2.7 孕激素
2.2.8 雄激素
2.2.9 前列腺素
2.3 发情周期主要生殖激素变化及其作用
2.3.1 发情周期生殖激素变化
2.3.2 主要生殖激素生理作用
2.4 生殖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2.4.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应用
2.4.2 促性腺激素的应用
2.4.3 孕激素的应用
2.4.4 前列腺素的应用
思考与练习题
3 发情鉴定
3.1 概念与原理
3.1.1 初情期与繁殖年龄
3.1.2 发情周期
3.1.3 发情期母牛行为和生殖道分泌物变化
3.1.4 发情期母牛卵巢变化
3.1.5 发情周期调节机制
3.1.6 影响母牛发情表现的因素
3.2 奶牛发情鉴定主要方法
3.2.1 人工观察法
3.2.2 活动量监测法
3.2.3 尾根涂抹法
3.2.4 其他方法
3.3 影响发情鉴定检出率的因素
3.3.1 发情鉴定方法
3.3.2 母牛因素
3.3.3 环境因素
思考与练习题
……
4 人工授精
5 妊娠诊断
6 繁殖疾病防治
7 母牛繁殖管理
8 胚胎移植
9 同期发情
10 同期排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