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总论、分论、附论三编十八章构成,从仲裁法学基础理论、仲裁法律制度、仲裁法的实施与保障制度三个层面,分别对仲裁法学导论、仲裁及其历史发展、仲裁法与仲裁立法、中国仲裁法律制度、外国仲裁法律制度、国际仲裁制度、国际商事仲裁制度、WTO争端解决机制、ADR纠纷解决机制、“一带一路”发展的仲裁机制以及仲裁规则制度、仲裁时效制度、仲裁证据制度、仲裁保全制度、仲裁代理制度、仲裁费用制度、仲裁责任制度、仲裁监督制度等诸多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阐述,在仲裁法学的内容体系和研究体例上与同类著作相比有一定的独到和新颖之处。本书还附有相关仲裁法律、仲裁规则、仲裁文书和参考文献,适合法学、经贸与管理等专业作为教学用书,也适合仲裁员、律师、法官和各类经贸、金融、投资与管理人员培训所用,还可供世界仲裁法律兴趣爱好者阅读。
仲裁法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各国商事惯例的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谓久远。了解一国或组织单行法中规定的以仲裁解决纠纷的通用原则、程序及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书第一编的阐述,我们对此将会有清晰的认识。
全球化带来了贸易仲裁的复兴。中国对国际贸易的繁荣发展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动交往也不断增加。然而,人们对仲裁的观念和相关权利义务的理解却未能同步发展。在仲裁的地位、仲裁裁决的效力和执行方面人们观点不一,对于由国际组织而非国家处理解决纠纷的国际仲裁也存在一定的误解。当事人对于本国仲裁制度以外的程序以及仲裁的启动、举证、仲裁裁决的执行等规则的差异也颇有不适。就这些问题,本书第二编中分析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情况,读后可使人们有更好的理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不同的方式,仲裁所蕴含的观念可以得到验证,并未失去非司法程序的优势。
仲裁的性质,决定了它会产生协议一方当事人不合作的处理问题。有时,案件并无多大价值,申请人却对被申请人施以讼累,使其担心案件长年不决;又有时,被申请人由于害怕败诉遭受财产损失,会努力在责任裁定之前处置财产。这就需要有一种途径,使当事人能够确保程序的公正,通常是授权法院在程序失灵时进行监督。本书第三编对处理这些困难的程序也进行了探讨。
仲裁是一种非司法程序,解决纠纷靠当事人自费,而不同于依靠国家补贴的法院。有时,当事人会请求仲裁机构负责纠纷解决过程中的登记。中国有许多仲裁组织和仲裁委员会,承担了上述部分和与海外国际仲裁中心的联络等工作。所有这些服务,都会产生成本问题。
《现代仲裁法学研究》一书对上述种种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说明了中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如何通过协议包含仲裁条款来利于纠纷的解决,如何通过国际商事仲裁程序解决经贸纠纷。在此,我向仲裁员以及仲裁程序所涉人员郑重推荐此书。此书对于仲裁研究与教学人员同样也具有极大价值。
对此书的出版,谨表祝贺。
李乾贵(1952-),四川乐山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西兰鸿鹄律师事务所法律顾问、美国一世界仲裁中心副主席、吉尔吉斯共和国国际仲裁院国际仲裁员。主编有《中国仲裁法学》、《仲裁法学新论>、《中国航空航天法律文库》(系列丛书)、《新西兰航空仲裁之我见》等论著。
胡弘(1968-),湖北武汉人。新西兰鸿鹄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澳新双重执业律师、新西兰终身国际公证律师、澳新国际公证律师学院院士、新西兰湖北商业总会会长、新西兰新中了解协会主席、新西兰中国团体联合会等百余家社团组织法律顾问、新西兰路易艾黎研究院院长、湖北省及武汉市海外政协委员、河北科技大学及江汉大学法学客座教授。
吕振宝(1964-),浙江金华人。中国一钦州仲裁委副秘书长兼钦州国际商事仲裁院副院长、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仲裁规则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广西仲裁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世界仲裁交流中心秘书长、中国一史良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副院长、中葡法学院副院长、美国一世界仲裁中心主席、澳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研究会顾问,先后担任国内外几十家仲裁机构仲裁员。
序一
序二
第一编 总论——仲裁法学基础理论
第一章 仲裁法学导论
第一节 仲裁法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 仲裁法学的内容与体系
第三节 研究仲裁法学的意义与方法
第二章 仲裁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 仲裁的概念、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仲裁的功能与分类
第三节 仲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仲裁法与仲裁立法
第一节 仲裁法的概念、特征与调整对象
第二节 仲裁法的适用范围、法律效力与法律渊源
第三节 仲裁立法的过程、目的意义与基本原则
第四节 仲裁立法的体系、特点与内容
第二编 分论——仲裁法律制度
第四章 中国仲裁法律制度
第一节 仲裁主体制度
第二节 仲裁协议制度
第三节 仲裁程序制度
第四节 仲裁裁决的撤销与执行制度
第五节 涉外仲裁制度
第六节 港澳台地区仲裁法律制度
第五章 外国仲裁法律制度
第一节 美国仲裁法律制度
第二节 英国仲裁法律制度
第三节 法国仲裁法律制度
第四节 德国仲裁法律制度
第五节 俄罗斯仲裁法律制度
第六节 瑞士仲裁法律制度
第七节 瑞典仲裁法律制度
第八节 意大利仲裁法律制度
第九节 比利时仲裁法律制度
第十节 荷兰仲裁法律制度
第十一节 日本仲裁法律制度
第十二节 韩国仲裁法律制度
第十三节 新加坡仲裁法律制度
第十四节 澳大利亚仲裁法律制度
第十五节 新西兰仲裁法律制度
第六章 国际仲裁制度
第一节 国际仲裁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国际仲裁的形成背景
第三节 国际仲裁制度的创立
第四节 国际仲裁的特殊性质
第五节 现代国际仲裁制度的新发展
第七章 国际商事仲裁制度
第一节 国际商事仲裁概述
第二节 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及其仲裁规则
第三节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
第四节 国际商事仲裁程序
第五节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及执行
第八章 WT0争端解决机制
第一节 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述
第二节 WTO争端解决的程序
第三节 WTO争端解决程序的执行
第四节 WT0争端解决的准司法效力
第五节 WTO争端解决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节 WTO争端解决机制对我国仲裁制度的要求
第九章 ADR纠纷解决机制
第一节 ADR纠纷解决机制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ADR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与特征
第三节 ADR纠纷解决机制的内容与种类
第四节 ADR纠纷解决机制的程序与执行
第五节 ADR纠纷解决机制的效力
第十章 “一带一路”仲裁机制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战略意义
第二节 “一带一路”仲裁机制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一带一路”仲裁机制的种类与运作
第四节 “一带一路”仲裁机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第五节 “一带一路”仲裁机制的改革及其完善
第三编 附论——仲裁法的实施与保障制度
第十一章 仲裁规则制度
第一节 仲裁规则的概念、特征与种类
第二节 仲裁规则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仲裁规则的性质与作用
第四节 仲裁规则与仲裁法的关系
第五节 仲裁规则的确定与完善
第十二章 仲裁时效制度
第一节 仲裁时效的概念与意义
第二节 仲裁时效的种类
第三节 仲裁时效的开始、中止、中断和延长
第四节 仲裁时效的期间计算
第十三章 仲裁证据制度
第一节 仲裁证据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仲裁证据的分类与种类
第三节 仲裁证据的效力与收集
第十四章 仲裁保全制度
第一节 仲裁保全措施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第二节 仲裁财产保全的条件和特点
第三节 仲裁财产保全的程序和内容
第四节 仲裁财产保全的执行与裁定
第十五章 仲裁代理制度
第一节 仲裁代理事项的审查
第二节 代理仲裁的准备工作
第三节 代理参加仲裁的裁决
第四节 仲裁裁决后的律师代理
第五节 涉外仲裁代理的特别注意事项
第十六章 仲裁费用制度
第一节 仲裁费用的概念与意义
第二节 仲裁费用的种类与标准
第三节 仲裁费用的确定
第四节 仲裁费用的收取
第五节 仲裁费用的承担
第十七章 仲裁责任制度
第一节 仲裁法律责任的概念及意义
第二节 承担仲裁法律责任的原则与条件
第三节 违反《仲裁法》的法律责任
第十八章 仲裁监督制度
第一节 仲裁监督体系
第二节 仲裁司法监督的历史
第三节 我国仲裁司法监督的途径和范围
第四节 我国仲裁司法监督的问题及完善
附录一 相关仲裁法律
附录二 相关仲裁规则
附录三 相关仲裁文书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