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生企业号信:清光绪三十三—三十四年(套装全2册)
定 价:1200 元
丛书名: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成果
- 作者:南通市档案馆,张謇研究中心 编
- 出版时间:2018/9/1
- ISBN:9787501362080
- 出 版 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825.38;F426.81
- 页码:88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
商品库位:
《百年大生企业号信》,对南通市档案馆藏大生企业与大生驻沪事务所往来号信档案进行了系统整理。这些档案尘封在南通市档案馆已经半个多世纪,因所记内容琐碎庞杂,且多为毛笔行草,较难辨认,一直以来未被开发利用。这是首次整理出版公开,对研究近代著名企业——大生企业及近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档案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的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对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乃至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DI YI手资料。本辑所刊号信,是1907年至1908年间,大生纱厂(又称“正厂”“一厂”)致大生驻沪事务所(简称“沪所”“沪账房”)的信函。这些号信属南通市档案馆“B401大生沪事务所”全宗,具体包括:1907年三卷,大生纱厂致驻沪事务所号信(从DI YI号至第二百三十五号);1908年二卷,大生纱厂致驻沪事务所号信(从DI YI号至DI YI百八十号)。
号信,或称作号讯,是一种冠以序号的信件。在交通、通信不发达的年代,信件易遭遗失,采用号信的方式,就能够及时发现信件是否递达。同时,这种编号的信件,也方便日后的查阅。号信一般用于对象固定且经常联系的双方,各自独立编号,通常以一年为断,第二年重新编号。
本书所刊号信,是“百年大生企业号信”第一阶段整理成果之一部分。第一阶段整理的号信,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至宣统三年(1911)间,大生纱厂(又称“正厂”“一厂”)致大生驻沪事务所(简称“沪所”“沪账房”),以及大生驻沪事务所致纱厂、分销处、学校等单位的信函。这些号信属南通市档案馆“B401 大生沪事务所”全宗,共有档案九卷,具体包括:1907 年三卷,大生纱厂致驻沪事务所号信(从第元号至第二百三十五号);1908 年二卷,大生纱厂致驻沪事务所号信(从第元号至第一百八十号);1909 年二卷,大生纱厂致驻沪事务所号信(从第元号至第一百八十七号);1911 年二卷,除了大生纱厂致驻沪事务所号信(存第二册,从第一百零一号至第一百七十九号),另一卷为大生驻沪事务所致纱厂、分销处、复新面粉厂、通州师范学校等单位的信函三十余件,原件虽未编号,但因其内容反映了当时沪所与南通的联络关系,颇有价值,故一并收入。1910 年号信南通市档案馆无存。
大生纱厂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1853-1926)事业的起点。自1895 年张謇在家乡南通筹办大生纱厂开始,经过一批人的艰苦创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除由纱厂衍生出的其他工厂外,还扩展到交通、农垦、金融、贸易等方面,形成了一个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颇具规模的资本集团,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形成、发展闯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张謇在发展实业的基础上,倡导并赞助教育和慈善事业,规划城市建设,使得南通一度引风气之先,成为全国瞩目的模范县。
大生纱厂筹创初期,为便于招募资金及与上海有关机构联络,1896 年大生纱厂设立“上海公所”,暂寓上海福州路广丰洋行内。1897 年,公所由广丰洋行迁至新北门外天主堂街,称“沪账房”。1907 年,改称“大生驻沪事务所”。初期的沪所在办理筹资及联络之事外,还担负着采办物料、购运原料及提供来沪人员食宿等任务,此后更增加了置办布机、开盘批售布匹、收款付货等业务。最繁盛时,上海银钱业有百余家钱庄向沪所提供信贷,而大生各企业则凭此信贷全面扩张,当时大生所属大小企业单位达数十个,沪所营业范围扩展到国内外通都大邑。1922 年后,大生集团纺织与农垦业经营陷入危机,以至债台高筑,沪所苦苦周旋,勉力支撑。1936 年,大生驻沪事务所更名为“大生总管理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大生纺织公司,成立“大生纺织公司临时管理委员会”,办理接收大生总管理处。1946 年,大生总管理处更名为“大生上海联合事务所”。1951 年,又更名为“大生第一、三纺织公司上海联合事务所”。1953 年,该所登报宣布撤销。
在沪所存在的半个世纪里,号信制度一直保持着,并且做到随时录存。尤为庆幸的是,除了早几年缺失外,这些号信絶大多数都保存下来了。据初步统计,现存南通市档案馆的号信,总计达数百卷,时间最早为 1907 年的《光绪三十三年大生正厂来信》,最迟约在 1953 年。通过这批号信,不仅可以看到沪所及相关通信单位的具体业务活动,更可以看到大生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还能看到当时的政治动向和社会面貌,以及市场与物价变化的信息。号信的内容主要涉及经济活动,但有不少附言,反映了大生企业领导层的活动与行踪,这对还原一些历史细节极为有助。张謇的三兄张詧(1851-1939)作为张謇的主要助手,参与了大生企业的具体管理,沪所的负责人林兰荪、吴寄尘、徐静仁等人,对大生企业的发展影响颇多,这些都能通过号信得到进一步的揭示。由此而言,这批号信无论是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宏观研究,还是对某些具体问题的探讨,都是重要的第一手材料,相信会得到研究者的重视。
正因为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16 年开始,南通市档案馆与张謇研究中心决定连手整理出版这些号信。整理拟按时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清代的五年(1907-1911),其次是民国元年至张謇去世的民国十五年(1912-1926),最后为余下的全部(1927-1953)。现在第一阶段的整理已告完成,拟按时间顺序排列,用原件影印加释文的形式陆续出版。号信的整理,听取了一些专家的意见,采用繁体字释文并加以标点,希望尽量与原件接近。对于原件上的异体字或俗字,如甯、蹔、欵、坿、帋、悮、詧、銕、祇等,除人名等专名外,一般都统一为规范字。一些民间代用字,如解款的“解”写作“介”,货币单位“元”或代以符号“〇”,整理时一般改作正字。一些明显的笔误,也都作了改正,并在信末加“按”予以说明。原文有疑问或有误者,也在信末加“按”指出,提醒读者注意。号信中有大量计数使用的草码字及单位,为方便读者阅读使用,整理时径译成相应的数字。原文中小字夹注的部分,置于( )内;拟补字用[ ]标注;错讹字改正,用〔〕表示;原件缺损或未能辨识的字,以□相代,一□一字,缺字数不明者以……表示。
由于号信抄写多有潦草之处,整理者虽然费心辨读,但终究难免失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二〇一七年九月
南通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内容丰富,史料珍贵。至2007年底,馆藏档案610个全宗,411038卷、52632件,馆藏资料28684册。这些档案、资料全面记载了南通地区社会发展的历程。馆藏档案,资料内容丰富,价值珍贵。馆藏中有清雍正九年的《潭度黄氏族谱》、乾隆十一年(1747年)的地契;有明、清时期编纂的反映南通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的历史资料;有辛亥革命以后的民国档案、资料;有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革命历史档案、资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南通地区(市)档案、资料;有清末状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张謇档案以及张謇创建的大生企业集团档案以及建国前后南通历史上的名人档案等等。馆藏资料由内部资料、期刊、报纸、图书等组成。
张謇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12月,其宗旨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张謇的理论和实践及其和近代南通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南通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干事会会长曹从坡,副会长茅家琦、顾纪瑞。专兼职研究人员分别来自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编辑出版了《南通纺织史图录》《南通近代土布史》《张謇存稿》《大生系统企业史》等有影响的论著。
一九〇七年
第元号(正月初七日) 三
第二号(正月初九日) 五
第三号(正月初十日) 七
第四号(正月十二日) 九
第五号(正月十四日) 一一
第六号(正月十五日) 一三
第七号(正月十八日) 一五
第八号(正月十九日) 一七
第九号(正月二十日) 一九
第十号(正月廿二日) 二一
第十一号(正月廿六日) 二三
第十二号(二月初一日) 二五
第十三号(二月初二日) 二七
第十四号(二月初三日) 二九
第十五号(二月初四日) 三一
第十六号(二月初五日) 三三
第十七号(二月初七日) 三五
第十八号(二月初九日) 三七
第十九号(二月十一日) 三九
第二十号(二月十二日) 四一
第二十一号(二月十四日) 四三
第二十二号(二月十五日) 四五
第二十三号(二月十六日) 四七
第二十四号(二月十七日) 四九
第二十五号(二月十九日) 五一
第二十六号(二月廿一日) 五三
第二十七号(二月廿二日) 五五
第二十八号(二月廿三日) 五七
第二十八号(重号)(二月廿五日) 五九
第二十九号(二月廿六日) 六一
第三十号(二月廿八日) 六三
第三十一号(二月廿九日) 六五
第三十二号(二月卅日) 六七
第三十三号(三月初一日) 六九
附张詧致林兰荪函一 七一
附张詧致林兰荪函二 七二
(节略)